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中牵挂着的一块宝地
汪集暘
  汪集暘

  我是地道的“长三角”人:母亲是上海浦东人(上海的“土著”),父亲是江苏吴江人(现划为苏州市)。母亲上世纪30年代初在苏州女子师范毕业后即在吴江县严墓镇国民中心小学教书。父亲东吴大学毕业后去了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工作。我1935年10月出生在吴江县的严墓镇(解放后更名为铜罗镇),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即随家迁往昆明,一去就是八年,因此我的小学是在昆明上的,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才又回到老家吴江,在震泽中学(解放前名“育英中学”)上的初中。1949年解放后我父亲在浙江省卫生厅工作,我们全家又从吴江迁往杭州,我有幸进了当时号称“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的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其他三所为: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我进入了号称“中国地质黄埔军校”的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学习,1956年毕业。1958~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念研究生,取得副博士(相当于西方的PhD)学位后1962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与我院地球物理所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的是水文地质工作,从凉水(<25°C的地下水)一直搞到热水(>25°C的地下热水),前者为“地下水资源”,后者为“地热资源”,两者都是国家的急需,因此工作十分繁忙。今年是猪年,也是我的本命年,虽然行政上已经退休,但仍到处奔波,继续发挥余热。

  从上面的简要叙述中可以看出:我是地地道道的“长三角”人,但又长期不在长三角地区生活、工作,可长三角地区始终是我心中牵挂着的一块宝地。近年来在南通市的小洋口地区找到92°C的高温地热水,如东县政府和香港宝华集团正准备大力加以开发利用,从发电、供暖、制冷、温泉、康养、工农业利用等从高温到低温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将宝贵的地热资源“吃干榨净”,造福长三角地区人民!我在南通市已经建有“院士地热工作站”,为正在打造的“美丽小洋口乡村示范区”出一份力。同时也正在苏州市吴江区建“院士科普工作站”,为家乡父老乡亲作贡献。

  十日谈

  院士的长三角情缘

  责编:杨晓晖

  上海,是一个让人钦佩的地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5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特稿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专题/康健园
   第ZF01版:中缝2-23
   第ZF02版:中缝12-13
注定成为你
巴黎圣母院追忆
盛唐气象晋时风
和气如春
合欢
春风正飘荡
心中牵挂着的一块宝地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心中牵挂着的一块宝地 2019-04-29 2 2019年04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