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敦煌舞美天渠壮 阿搭嫂噱战象强~~~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敦煌舞美天渠壮 阿搭嫂噱战象强
一天四部戏 拉开艺术节序幕
朱渊 徐翌晟 吴旭颖 赵玥 江砚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 本版图片 主办方提供
  本报讯 (记者 朱渊)舞台上,灯光已启亮,只待好戏开场;剧场外,人头正涌动,能听见兴奋的心跳。堪称中国文艺界“亚运会”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今天开演,来自中央芭蕾舞团的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参评剧目)率先于今天下午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举行首场演出。

  除了芭蕾舞剧《敦煌》外,另一部参评剧目黔剧《天渠》和两部参演剧目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及闽台地方戏《阿搭嫂》今天也分别在浦东群星剧场、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一天四台剧目分别在申城不同剧场同时上演的盛况,将不是特例,十二艺节期间,几乎每晚少则两台剧目、多则四台剧目同时上演,遍地开花的艺术盛景将持续至月底。

  从今天开始的半个月内,51台优秀剧目将在上海的19个剧场演出102场。为着这场让人振奋的艺术盛宴,剧场完成了“升级换代”,剧目早已“千锤百炼”,城市新增数十个演艺空间覆盖各区,机场地铁的交通枢纽亦被装点,整个申城满溢着艺术芬芳。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十二艺节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之后第一次举办的中国艺术节。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5月20日,艺术节开幕式将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创排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幕式演出。闭幕式将于6月2日举办,包括文华奖颁奖仪式、获奖作品精彩片段文艺演出、中国艺术节节旗交接仪式等。

  5月15日至5月30日,即将亮相十二艺节的51台剧目中,包括戏曲、话剧、儿童剧、曲艺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音乐会、民族音乐会、杂技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港澳台地区均有剧目参加。5月21日至8月14日,中华艺术宫将举办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这是美术、书法篆刻、摄影3个国家级专业展览首次在同一场馆同时呈现。此外,文创产品也是第一次纳入到中国艺术节框架中,丰富了中国艺术节的整体格局。

  作为人民大众的节日,十二艺节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也将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尽享这场盛宴。十二艺节期间,演出院团、文华表演奖获奖艺术家,所有群星奖参赛队伍将纷纷走进公园、绿地以及公益舞台、广场、商圈等公共空间,进行约60场公益性演出;部分美术家、书法篆刻家、摄影家也将走近群众分享艺术心得。51台剧目共102场演出均有低价票回馈市民,群星奖决赛和获奖节目演出全部为公益性演出。此外,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将免费向大众开放。借助互联网服务,还将打造十二艺节互联网分会场。

  壹

  古今共融品《敦煌》

  时间倒回3天,12日晚上,中央芭蕾舞团还在日本东京演出。而今天下午,作为十二艺节51台剧目中首部亮相的作品,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将首演于上海保利大剧院。不论是对于演员还是舞美团队来说,这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为确保在十二艺节以最佳状态“绽放”,就在演员们还在东京演出的同时,《敦煌》的舞美团队已从北京出发,7辆9.6米长的厢式卡车运载着舞美灯光道具一路向南行驶。按说《敦煌》装台至少需要两天时间,但为让演员今天上午进行一次走台,舞美团队日以继夜、马不停蹄,硬生生地抢出了半天时间。

  在演员团队自东京赶赴上海的当晚,中芭团长、艺术总监冯英给大家开了动员会,强调要在中国最高规格的艺术节上展现出当代芭蕾人的风采,也要继承《敦煌》剧中传承者不畏艰难、坚守初心的精神。芭蕾舞剧《敦煌》从中国第一代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为切入点,整个剧情围绕敦煌人与莫高窟艺术在心境上的共鸣为主线,通过一对同样热爱并痴迷敦煌艺术的恋人间波折动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展现了千年文明与戈壁大漠中孕育的那份坚守和奉献精神。

  相较于其他敦煌题材剧目,舞剧《敦煌》新颖之处在于切入点与众不同。冯英希望用古典和现代芭蕾共融的表现手法,在舞台上绘出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艺术创作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让世界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千年的文化,以及背后的人文。” 本报记者 朱渊 

  贰

  闽台合演《阿搭嫂》

  今晚,闽台地方戏《阿搭嫂》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在上海群众艺术馆(上海星舞台)共同合作演出。团长曾学文告诉记者,这次呈现在上海群众艺术馆舞台上的演出,将会相对简化,全剧加快节奏,演出一个“精简版”,“考虑到上海的交通问题,我们会使演出尽量紧凑。”剧团来沪前在厦门与台湾进行反复排练,到了上海,更是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演出,演员们连逛街的时间都没有。

  “阿搭嫂”是闽南人对那种爱凑热闹、古道热肠、好打不平、大大咧咧的妇女的统称。《阿搭嫂》将深受两岸观众喜爱的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三个戏曲剧种融合在一部戏中,演绎了一场充满喜剧色彩而又温馨感人的市井故事。

  阿搭嫂因救了受伤的肖秀才反被认定为“肇事者”;为送迷路的孩童回家却卷进了一场“绑童案”;她想让肖秀才为自己作证,却反害肖秀才入狱;她带着肖秀才从监狱逃回家,却引来一场家庭误会,儿子和儿媳要她去自首……她不能容忍,什么时候人人都成了看客?不过阿搭嫂仍以泼辣纯真的本性,搭出一连串令人喜中带涩的世态人情。

  源自民间、诞生于广场的高甲戏已有200年的历史,流传于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其独具特色的丑行表演在我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阿搭嫂》充分运用高甲戏的各种丑行表演,争奇斗艳。

  据透露,3位“阿搭嫂”都是“反串”,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梅花奖演员吴晶晶,以正旦反串丑行,游刃有余;有“戏曲王子”之称的中国台湾戏曲学院客家戏教师李文勋,以男生反串女丑,表演起来比女生还细腻;中国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教师邱秋惠,以苦旦反串女丑,演来得心应手。本报记者 徐翌晟 

  叁

  不眠不休“凿”天渠

  昨晚12时,在浦东群星剧场,贵州黔剧院《天渠》剧组刚刚结束一天的排练,舞美团队则留在剧场继续“加班”,对排练中发现的问题作调整。为了能给上海观众呈现最完美的“天渠”,舞美团队已经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

  《天渠》讲述的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30余年开出“生命之渠”的故事。相比于传统黔剧,这部剧引入了更加宏大的多媒体布景,虚实结合,带给观众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最后一幕,清澈的水流从挖通的渠道汩汩淌出,蔓延整个舞台,营造出最感人的一幕。为了还原完整的“天渠”,不仅是背景,舞台上的地面也要安上电子屏幕。“正常来说,这部剧舞美的布置需要5天才能完成。”贵州黔剧院党委书记张亚西告诉记者。“在贵州省内巡演时,剧组最多可以拥有10天的搭台时间。而此次参与十二艺节文华大奖的评选,虽然《天渠》是第一批演出,但为了公平公正,每台剧都一律只有2天搭台时间。”13日凌晨,舞美团队最先进驻剧场,时间紧迫,他们48小时“连轴转”,即便是到了饭点,不是叫个外卖快速解决,就是用面包、饼干应付一下。

  张亚西也是该剧的主演之一。昨天下午3时,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演员进场开始排练。虽然难得来到上海,但大家完全没有时间四处游览,全部处于“封闭训练”的状态。与之前贵州省内的30多场演出相比,此次浦东群星剧场的舞台台口较小、景深较浅,这要求演员们所有的站位距离和动作幅度都要作调整,灯光和道具位置也要相应改变。“原本走10步,现在可能改走6步。走台时导演随时叫停,反反复复地磨,力求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一遍下来,我们用了将近5个小时。”走台完毕,演员们匆匆吃完晚饭,便换上戏服开始正式彩排。直到昨晚12时,这场历时9个小时的“排练马拉松”才告一段落。今天一早,部分演员还提前到场进行最后一轮排练。今晚7时半,黔剧《天渠》就将为十二艺节的戏曲类演出打响第一炮。 本报记者 吴旭颖 

  肆

  半夜亮灯“驯”战象

  今天下午,“战象”作为上海代表队的一员率先在十二艺节上亮相。当披着象鞍的象偶嘎羧缓缓走上舞台,一台全新的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刷新着你此前对这部剧甚至木偶剧的体验。在连续排练了一个月后,昨夜的美琪大戏院,灯一直亮到了半夜……

  首演半年以来,“战象”一共进行了3次舞台调整,去语言化和去舞蹈化成了导演何念解决的主要难点,也成了本剧的一大看点。水墨风格的舞美设计融入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岩石、雾气和山林,保证层次感的同时也给象偶和演员留下了充分的调度空间。“战象”的多媒体呈现选择了英国国家剧院经典之作《战马》的制作团队——来自英国59制作公司的团队,英方团队此次也专程来沪,为新增加的多媒体内容作最后的调试。昨晚10时,演员走台完毕,技术团队在现场继续驻守,严丝合缝地对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再三确认,直到凌晨2时才离开。

  此次上海木偶剧团在研发制作上再次突破,舞台上出现了多头巨型战象并肩作战的壮阔场面,象偶也升级到了最新的 5.0版本。高达3.8米的5.0版象偶是自2017年12月第一稿设计以来最大的一头大象,虽然高度只增加了0.6米,操偶师需要承载的压力却是加倍的,更不要说大象尾部还新加了一台重达15公斤的水箱。所幸,在制偶团队的巧思下,受力点从前腿操偶师肩上转移到了象身的中间,演员承受的重量也相应减少。

  这头体型最大的大象在剧中承担象王的角色,不仅外形上更惟妙惟肖,头部和四肢关节处增加了万向动能设置,转动更加灵活。象鼻不仅可以卷、舒、摇、摆,还可以在泼水节场景快乐地喷出水柱来,情感传递更加细腻。人与象、人与自然的对话将更加生动。“如果说《最后一头战象》曾经带给观众的是震撼和刺激,那么这一次更多的是感动和震颤。”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说。此次象偶可以喷水的象鼻与可佩戴象鞍的脊背都是在十二艺节上首次亮相,还有更多“偶象的秘密”,期待着观众到剧场去挖掘。  本报记者 赵玥 

  马上评

  演出开始了

  □ 江砚

  真好,是《敦煌》。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演出开始了”这五个字,央芭的演员们已在保利大剧院认真走台;

  当您在报纸上看到“演出开始了”这五个字,央芭的演员们已在保利大剧院奉献首演。

  不知道是无意巧合还是有意巧思,《敦煌》成为十二艺节首演剧目。读到这条消息,我不禁神飞大漠。

  敦煌之所以成为敦煌,因为融合。一千多年前,各类文明、多种文化的在此交融,衍生出五彩斑斓的敦煌文化。今天,我们要研究古代的音乐、舞蹈、戏剧,必须要看敦煌。

  敦煌之所以成为敦煌,因为守护。七八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守卫在此,悉心守护传承千载的敦煌文化。今天,我们能欣赏、研究敦煌遗存,必须要感谢他们。

  首演的央芭《敦煌》,正是弘扬、礼赞这样一种守护文化的精神。

  演出开始了,我们充满期待。

  十二艺节来上海,对上海市民,对来沪游客来说,是文化盛宴,是文化享受。我们千万不要错过。

  十二艺节来上海,对上海,对上海的文化人来说,是考试,更是机遇。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同样是因为融合。上海是一个文化大码头,要为各种艺术搭建最好的舞台,聚拢最多的观众。艺术节期间是如此,平时也是如此。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同样需要守护。我们需要用虔敬之心,守护中华文化之根、传承中华文化之魂。

  希望沉浸在文化之美里的人们会由衷地说:“上海,真好。”

  剧场介绍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城,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 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国内第一家拥有冰台的专业室内剧场。从高处俯瞰,东艺五个半球体依次为:正厅入口、演奏厅、音乐厅、展厅、歌剧厅,外形宛若一朵美丽的“蝴蝶兰”。音乐厅有1953个座位,可满足大型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以及各类独唱、独奏音乐会的演出要求。歌剧厅观众席分为两层,可容纳1015位观众,舞台拥有侧车台、15米见方的大型车台、冰车台、芭蕾舞台、直径为14米的行走式转台、5块双层电动升降舞台等,可充分满足歌剧、芭蕾、话剧、戏曲、音乐剧和综合文艺演出的不同需要。

  吴旭颖 整理 

  明日演出

  豫剧《重渡沟》

  ■ 时间:5月16日19:30

  5月17日19:30

  ■ 演出单位:河南豫剧院三团

  ■ 地点:上海城市剧院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

  ■ 时间:5月16日19:30

  5月17日19:30

  ■ 演出单位:中央民族乐团

  ■ 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十二艺节演出剧目

  ■ 交响乐《浦东交响》 

  5月20日21日 19:30

  ■ 舞剧《杜甫》 

  5月22日23日 19:30

  ■ 民族舞剧《醒·狮》 

  5月26日27日 19:30

  ■ 交响乐《弦乐四季夜》 

  5月27日28日 19:30

  交通方式

  ■ 地铁:乘坐轨交2号线至科技馆站1、7、8号口出站;乘坐轨交4号线至浦电路站2号口出站,沿世纪大道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 

  ■ 公交:乘坐638、640、794、815、975、983、984、987路均可到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美美与共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5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第ZF02版:中缝3-22
一天四部戏 拉开艺术节序幕
新民晚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特别报道A15一天四部戏 拉开艺术节序幕 2019-05-15 2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