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新闻中心探访(见图)。在这个面向2900多名境内外记者的“窗口”中,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织营造出独特的魅力,让置身其间的中外记者啧啧称奇。
各种高科技好玩又好用
“艾米,我要去餐厅怎么走?”“艾米,新闻发布厅在几楼?”步入新闻中心,首先看到一群记者正围着一台身材纤细的机器人问这问那。面对记者们抛出的各种问题,这个名叫“艾米”的迎宾机器人毫不怯场,轻而易举给出答案。
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艾米”身怀绝技,同时具备实时地图构建、定位导航、精准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问询者通过语音对话即能获取大会各种信息。
通过“艾米”的介绍,记者们很快弄清了新闻中心的布局:整个新闻中心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媒体专用工作区、新闻发布区、MCR运行区、文化展示区、媒体餐饮和茶歇区等8大功能区,配备广播级公共信号播放设备、专业办公设备设施,为媒体的采访报道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沉浸式增强现实互动体验区让记者们兴致盎然。在AR(增强现实)博物馆里,通过“电子放大镜”设备,就可以看到眼前破损文物修复后的模样;在VR(虚拟现实)展示台,戴上头戴式VR设备,10组中国及北京重点区域的全景影像立刻展现在眼前;极速3D打印技术互动展示区也格外吸睛。据了解,现场展示的3D打印技术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打印一只10厘米大小的物品仅需6分钟左右,传统技术需耗时数个小时。
目不暇给的各种高科技不仅好玩,而且实用。比如,新闻中心配备的人脸识别电子储物柜,存取物品不再需要投币或者密码,只需站在摄像头前,人脸识别通过后柜门就会自动弹开,整个过程不过两三秒,既方便又安全。为了服务好2900多名境内外记者,新闻中心还提供了三个“千兆”服务:千兆到桌面、千兆WIFI接入和千兆5G视频回传,让各国记者第一时间把采写的稿件向全世界发布。
处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
作为亚洲文明对话的东道主,新闻中心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当然必不可少。
在新闻中心媒体公共工作区,巨幅北京元素背景墙以水墨渲染的艺术手法,把长城、天坛、颐和园、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北京古今城市文明地标逐一展现;两侧墙面则以宋代《清明上河图》画作为背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媒体餐厅墙面把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景观装饰,显得素雅庄重;新闻中心的茶歇区还设有北京风情展示区,实景搭建的四合院、错落有致的古典家具,让人仿佛置身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
人气最旺的无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区。这里邀请了4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中国画、玉石宫花、兔爷彩绘、软陶工艺制作的演示和教学,中外记者均可亲身体验非遗制作。
正在指导作画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徐立宾表示,非遗的传承与推广关键在要让年轻人多接触、体验,他希望借助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平台,让传统国画、京瓷彩绘的东方神韵走出博物馆,在与更多民众的互动交流中焕发新的青春。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