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是人类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忠实可靠的伙伴,没有骆驼,茫茫大漠便是人类和动物有进无出的抛尸之地(极个别的沙漠小动物除外)。骆驼能获得“沙漠之舟”的称号主要依靠进化在它们身上留下的杰作,当然,人类对它们的驯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的人提到骆驼便会想到驼峰(单峰或双峰)并以为驼峰是骆驼用来储水的。其实不是,驼峰是用来储存脂肪的;在旅行出发前,骆驼总是让自己吃个饱,把营养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驼峰里,有了仓储营养,骆驼可以连续几周不进食,甚至一直维持到走出沙漠。
穿越沙漠的第一必需品是水,骆驼解决水的问题主要不是靠多带水,而是通过耐渴和节水的一整套绝技。骆驼汗腺少,排出的粪便含水少;肾功能强,可防止随尿液排出过多的水分;尽管如此,它们还能利用排出的尿液冷却自己的后腿。鼻孔能将呼气时凝留在鼻孔周围的水气以及晚间从空气中冷凝出来的水气加以回收。由于脂肪是储存在驼峰里的,身体不会受到不必要的保温。为了避免身体出汗失水,骆驼的身体能允许体温上升到40℃而不出汗;40℃对人来讲已是生病发烧,但对骆驼而言却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体温超过40℃后才开始出汗。
倘若驼队在沙漠中侥幸发现了一个绿洲,骆驼便开始启动和运行其杰出的饮水和储水功能:15分钟内喝下200升水——动物世界中的喝水纪录。骆驼的体内有着复杂的消化系统(胃分三室)和一个了不起的储水囊;骆驼的血红细胞可扩张200倍,长期的进化使它们有了极强的适应力——不会在血液含水量极度变化下破裂死亡。
骆驼还具备了种种抵御沙漠中恶劣条件的本领:长而浓密的睫毛足以招架飞沙、保护眼睛;鼻孔能开闭,鼻孔内也有防沙挡土的瓣膜;耳内同样长满了用来拒沙的耳毛。骆驼因脚掌宽大不仅能耐滚烫的沙粒,而且不会在沙中下陷。
骆驼的胸部和膝盖处长有肉垫,当它需要休息而趴下前,先用前腿和后腿将沙地表面的热沙推开,然后以肉垫着地,在身体和地面之间留出一个可以通风散热的空间。
骆驼,唯其有着适应环境的绝技和负重致远的意愿(骆驼性温驯而执拗),终于成了人类在沙漠之旅中同舟共济的忠实旅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