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科院举办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上海分院的各个研究所纷纷打开大门,将市民请进实验室,感受科技的多彩魅力。
“欢乐光学城可有趣了,快带着孩子来!”不少家长群交流的高频词不再是“补课”,而是科学。20多种科学实验,让孩子们在体验中玩转科学,不少家长受到感染,也一块儿“重返童年”。在非牛顿流体的摊位,几位家长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上海光机所的科普志愿者介绍,“非牛顿流体”制作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把淀粉和水按比例调制即可。当用手轻轻抓起这团“浆糊”时,它会顺着指缝流下;可你用力迅速击打它时,它又硬如磐石。
历史学家们曾用石器、陶器、铜器等材料来划分历史时段。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三大类基础材料。在离光机所不远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平日里一丝不苟的科研人穿上玩偶外套,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演着一出出实验秀。在《水中贵族》的实验里,当科普志愿者们把各种金属盐晶体投入水玻璃溶液中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五颜六色的树枝状晶体生出,仿佛一个“水中花园”。
不少公众和青少年还走进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实验室,参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提取自己的DNA”等主题科普互动实验。一位初中生物老师带学生们体验完后表示:“这次公众日的很多实验,比如观察肥胖模型的老鼠、观察白血病细胞、观察蜗虫再生等都很有趣,也与我们平时的授课内容很贴近,让同学们到实验室里亲身体验一下,他们也越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