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难以探明月球地幔的详细结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重点放在陨石坑上。一般认为导致陨石坑形成的物体可能会穿透月球的壳层,直抵月球内部,致使部分月幔物质被带到月球表面。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陨石坑是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冯·卡门陨石坑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开始对南极-艾特肯盆地展开探测。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李春来及其同事近日发布了玉兔二号可视-近红外成像光谱仪的初始观测结果。科学家们发现所获得的光谱数据和典型月球表面物质的光谱数据存在差异,并据此推断月球表面存在的低钙辉石和橄榄石矿物可能来自月球的上地幔。科研团队认为这些物质是因为附近的芬森陨石坑撞击事件,而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冒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红外成像光谱仪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红外成像光谱仪是玉兔二号上配备的有效载荷,它具备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光谱成像和短波红外谱段的光谱探测功能,在月球车的辅助下可以获取月表指定位置的精细光谱信息。正如每个人的指纹和虹膜千差万别,月球物质成分所呈现的光谱特性也不一样,可以帮助科学家识别月面巡视区矿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