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咖啡馆的味道
孙 钢
  孙 钢

  罗马的西班牙广场,面对奢侈品街孔多蒂街,就是86号古希腊咖啡馆。

  它米黄色拉毛的外墙普普通通,门面不过两开间宽,一扇门、一扇窗,门边贴着“250年”的铭牌。店铺平面形状像深深的口袋。推门而入,是外卖区,左边收银、点单、选糕点,右边取咖啡,再里面是堂吃区。这里的咖啡是分站着和坐着喝两种,价格也不同。

  咖啡馆是多厅布置的。往里,左面是从头到底的主通道,分别通向右边几个小厅。主通道很窄,两边贴墙放沙发茶几桌椅,你需要在两旁顾客的目光中穿过。

  我们落座尾厅,环顾四周,天鹅绒般紫红色是主色,沙发和椅面,大块的墙壁,都是红绒布,间杂着古老的玻璃书橱,小型雕塑和头像、满墙的老旧油画,顶上花枝般的吊灯,面前木质小圆桌嵌着大理石面。厅中挑着拱门,依然是红色,座椅各式各样十分精致,紧凑地摆放着,恍如委身十八世纪,几分怀旧、几分奢华、几分低调。咖啡馆不大,座位和通道也小。我对它“精致小店”的特点印象深刻。

  曾读过《世界最美咖啡馆》的文章,谓古希腊咖啡馆之怀旧典雅称魁于世。它开设于1760年,在意大利仅晚于威尼斯的花神咖啡馆,因首位老板是希腊人而得名。歌德、雪莱、拜伦、司汤达、易卜生、安徒生、李斯特、门德尔松都是常客。因德国人光顾多,也被称过“德国咖啡馆”。

  在这里坐着喝咖啡有点小贵,比起罗马满街一两欧一杯的浓缩咖啡,有点奢侈。提拉米苏是这里的好评之作,但一小块要12欧。那天,咖啡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它的装饰、风格、历史、个性,咖啡馆文化的“味道”却让我记牢了。

  咖啡的门类、技艺、知识很多,它的品质、口味可谓讲究,但我更看重的却是咖啡馆的文化。咖啡馆是除了家庭、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即公共空间。“去咖啡馆见面”,在欧洲流行了三百年。咖啡馆外坐着喝咖啡的人们,成为街头最靓的风景线。

  这几天,我又想起了那家古希腊咖啡馆,我在想,我会选择站着喝吗?再想了一下,我大概不会,如果站在柜台旁一仰而光喝完就匆匆别过,岂不太亏了。记得当时对角的两位欧裔女士,背靠大幅油画和镜子,坐在红绒的典雅椅子里,神闲气定。至今我还享受着古希腊咖啡馆的那些时光,记得它的空间、过道、气味、光线、声音。我追求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咖啡馆的味道。上海人俗话讲“孵”咖啡馆,这一个“孵”字太传神了。

  铜仁路南京西路,以前有家上海咖啡馆。依稀的儿时印象里,那里上档次,那里清静简洁宽敞明亮,那就是咖啡馆的“味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半部论语
老上海的剧场大京班
枝头白鹭(摄影)
让宣传栏专栏专用
不容易
拟得春灯附妙绘
咖啡馆的味道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咖啡馆的味道 2019-05-23 2 2019年05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