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目送儿子数次远去;又作为女儿,目送父亲数次离去——在龙应台的《目送》中,我读到了一个女性与亲人反复离别的故事。
离别,似乎也稀松平常,寻常到我们人人都经历过。然而,看似寻常最奇崛,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向我们抒发了亲情的深沉与离别的惆怅。
鲁迅说,人也是有隔阂的,我相信;但是我不相信人们之间的爱是有限度的。再平凡再普通的人,也是有牵绊的。龙应台更不是无情之辈。然而,尽管她重视亲情,也不能让她的儿子对他的爱作出积极的回应。但她并没有将那视为寻常而放弃。她不断地给予华安她的爱,因为她知道,华安只是“没有积极回应”而已,并不是“完全没感受”到她的爱。
龙应台并没有沮丧,没有倦怠,她继续地努力,没有向那所谓的“寻常”屈服。她一次次地“失败”,但龙应台并未放弃,因为她知道,华安终究有一天会明白。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龙应台轮的父亲逐渐步入老年,龙应台懂得她父亲的爱,但我们无从得知龙应台年轻时、是否像华安现在对她一样的态度对待她的父亲。然而,华安也是会成长的,在他长大了后,他也会懂得母亲对他的爱——这也是龙应台所明白的。
她只是在默默地付出并等待着,等待着她的孩子长大的那一天。
正像龙应台每天爱着她的父亲和孩子一样,很多人每天也爱着那些他们所珍惜的人,仿佛要与那根本不存在的情敌比高低似的,他们也是“明白的人”。
人类本身似乎也是寻常的,但正如王介甫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向所谓的“寻常”之外时,就会发现,这寻常不过是一道障目之光,在它背后所隐藏着的才是真正的未知的情感世界。
人类在穿越寻常中成长——我们把飞船送上太空,我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我们也目送人们离去、也不愿讲出心声。
《目送》讲述了龙应台自己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感喟——我佩服龙应台的文笔,佩服她的思想与深度,也佩服她的冷静与克制,还有这世上所有“明白的人”——
毕竟,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