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仁
去南高加索旅游,除了景观,特别使人难以忘怀的还要数三国不同特色的美食。
第一站是亚美尼亚,形形色色的面饼,最对我们胃口。厚饼,既如上海的大饼,更像新疆的馕,嚼之十分劲道,略咸带香,特别是用以卷裹青葱、香菜和酥烂的牛肉炖西红柿,咬上一口,齿颊留香,用上海话讲特别“落胃”。还有一种硬薄饼,记忆更深。这是在一个农家庄园内午餐,院子内满是果树,我们刚坐下,忽听得一声发喊:“快!快!趁热吃!”竟是妻子双手捧着一个白家伙,飞奔而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张薄饼,其薄如纸,却大如车轮,烤得刮拉松脆,于是你一瓣我一块,很快一桌10人瓜分完。此饼趁尚有余温入口,十分松脆,特别是蘸桌上的特有酱汁,更有风味。
格鲁吉亚。这一天,我们沿着盘山公路进入高加索腹地,在一个叫卡兹贝吉的山间小镇下车,胖导游玛雅姑娘宣布:“中午请大家吃水煮包子!”包子居然能水煮?第一次听说。穿过一条野草丛生的小路,来到一座二层的饭馆。楼上楼下,满眼食客,大概都是奔这一口而来。半个小时过去了,热菜上了,汤也上了,就是没见水煮包。玛雅噘噘嘴摊摊手说,实在人手不够。团里两位山东大妈,立马起身去帮忙。厨房不大,做包子也就俩,一个包,一个煮。先擀成一大张面皮,用一个空罐头筒,在面皮上扣出一个个类似饺子皮的圆面片。大妈才帮着包了几个,厨娘立即摇手制止并全部重新加工:将收口的皱褶一律捏成一根长把子,尾部还留个如蘑菇形状的蒂,活像一顶小丑的帽子。大妈对这些丑八怪有些不服。但很快就明白了:原来包子要放入一只长桶状锅,在沸腾的开水中反复上下翻滚二十分钟,如按照原先的包法,最后肯定破漏成一锅面片。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水煮包终于端了上来,一口咬开玉色劲道类似饺子的外皮,冒出一股浓浓鲜香的汁水,富有弹性的牛肉馅加了香菜、迷迭香等作料,特别刺激味蕾。
最后一站是阿塞拜疆。晚餐安排在一座富有异国色彩酒楼里。这里会有什么美味佳肴呢?正在大家猜测时,只见侍者端上一盘食品,外观似生日蛋糕,直径略小而通体金黄。侍者用一把长柄锯齿餐刀切下一瓣,一阵鲜香扑鼻而来。原来金黄色的外壳下是银白色的米饭。面制的外皮,有点像我国的酥皮点心,但因经过油炸,嚼之脆香无比,入口即化;米饭放有切成小块颇为入味的牛羊肉,又有无花果干、杏干、葡萄干、黑枣、核桃等多种干果,既像我在新疆维吾尔族人家中吃过的抓饭,又类似我们南方的八宝饭,是咸与甜的奇妙结合。大家给它起了个中国名字:“金包银”。
走笔至此,忽然悟到,我国和此三国均属亚洲,又都在同一条古代丝绸之路上,所以才能在融合交流和传承创新中产生既口味能如此互相适应,而又各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