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凡
第十八届群星奖舞蹈类作品决赛由全国21支各个行业的代表队参加。本届参赛的舞蹈作品,全部为“群舞”类作品,有的创作已经相当成熟,舞蹈的处理很有创新。
本届群星奖决赛舞蹈类作品中,不少改编自非遗舞蹈,《雅卓冲谐》《打扁担》《龙把子》《丰收》等对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在舞蹈的结构上也作了新的设计。这是对非遗舞蹈的一种“再创造”,作为对非遗舞蹈的保护、传承和再创造来说,是件非常有益的事。现场观众反响强烈,说明了观众对非遗舞蹈的欢迎程度。
除了改编自非遗舞蹈的作品,还有将其他非遗元素融入舞蹈的表现方式,将之与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起来,使“画”舞动起来。
本届舞蹈作品反映的题材,与前几届相比,题材的面更广,贴近生活,基本上是“参赛者”自己生活的写照。《这么近·那么远》《流动的城市》《快递小哥》等在题材选择上从实际生活出发,给舞蹈带来了生活感和正能量。
用舞蹈来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群众舞蹈最擅长表达的一大特长。《击壤歌》将古时的“击壤而歌”演绎成儿童歌舞,充满了童趣。《呼唤》是个聋哑舞蹈作品,用柔美的动作造型,“呼唤”人们共同保护生存环境,给观众无声的打动。
对于红色革命主题的表达,《八月桂花》在安徽花鼓灯的动作元素基础上,对花鼓灯的大场表演形态作了讲故事的变通,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红韵》则以聋哑舞蹈的表现方式,用强烈的红白色彩对比来“先声夺人”,表达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总体来说,群星奖通过连续数届的实践,在群众舞蹈比赛分类上,已经有了极大的进展,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舞蹈比赛的分类标准正在摸索形成中,将少儿舞蹈、老年舞蹈、创作舞蹈和改编舞蹈等,包容在基本的群舞类型中,这是一件有益的尝试。更值得赞许的是,“群众舞蹈专业化”的倾向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纠正,但如从更严的视角要求,在舞蹈的表现手段、技巧和手法上,如果能够将民间“创造”的一些“大众”“流行”“时尚”并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更紧密地“引入”群众舞蹈的创作之中,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舞蹈与专业舞蹈在表演上的不同特点,就会有更显著的凸显,特别是有着古老中国传统的“载歌载舞”的群众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在广大民众中的普及和推广,定会提高到一个时代的新高度。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