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卖的普及和繁茂,得益于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普及。但是,饭店酒家打包外卖,古代就有。
据史书记载,宋朝城市的餐饮业十分发达。“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这就是说,宋代都市不少市井人家,跟今日白领一样,不习惯在家做饭,喜欢下馆子或叫外卖。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史料笔记所写“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即是证明。这就是说,宋朝一般城市皆可随时叫外卖,至于如何“索唤”,则不能做到像今天那样足不出户。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张国宝级名画,也是一张宋代的“美食图”,一张吃喝的风情图。画中的100余栋房屋,餐饮业店铺接近半数。其中也隐藏着几个有趣的细节。放大了看,就是当时外卖小哥的送餐服务。一个镜头是:一家脚店(类似今天的大排档)前,一个店小二,正端着两只碗,出门送外卖。送的可能是近处,端了碗就走,脚步匆匆;另一个镜头则不同,那位送外卖的伙计头上顶着一个大盘,上面叠着两三盒食品,另一只手还拿了一个可以开合的支架,正步履稳健地行走,他可能是送较远的外卖,头顶上有几个食盒,所以不敢走得太快。
有意思的是,宋代皇帝也叫外卖。据《辛癸杂识》记载,宋孝宗是一位资深的美食家兼“外卖爱好者”。他可能是宫廷菜吃腻了,不时叫点民间外卖换换口味。据史载,他曾派人到市场上“宣索”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外卖,用来招待上等宾客。吃得开心,宋孝宗还给赏钱。“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只值一贯钱的吃食,加倍给二贯的赏钱。买者和卖者,皆大欢喜。
古代需要叫外卖者,不像今天能通过手机点餐,往往是通过家丁采买、上门叫卖、约定送餐三种方式。“逐时施行索唤”,饭馆差专人送上门,也是货到付款。如是常客,餐具和食盒都能留在府上过夜,第二天伙计再来拿。明代《喻世明言》还记述了当时另一种叫外卖的步骤:“宋四公便叫将店小二来说道:‘店二哥,我如今要行。二百钱在这里,烦你买一百钱爊肉,多讨椒盐,买五十钱蒸饼,剩五十钱,与你买碗酒吃。’”这里的“外卖”,是代买的意思。
古代的送外卖者,不叫外卖小哥,而称之为“闲汉”。《东京梦华录》记曰,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闲汉”一语,反映出当时送外卖没有专职人员,饭店生意忙了,找几个“闲汉”来顶差,与今天的快递小哥开助动车飞车走巷相比,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清代的外卖服务周到,旅客在游船中,也可享外送美食。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野食谓之饷。画舫多食于野,有流觞、留饮、醉白园、韩园、青莲社、留步、听箫馆、苏式小饮、郭汉章馆诸肆,而四城游人又多有于城内肆中预订者,谓之订菜,每晚则于堤上分送各船。”游人游到哪里,各餐馆晚上根据订餐,趁游船靠堤时,准时送来外卖,游客可以尽兴享用当地美味,也是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