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任重道远
第一场高峰对话便聚焦提升中国电影制作的国际化标准体系问题。对话嘉宾直言不讳地指出,好莱坞成功的电影产业背后贯穿着一整条完整、规范的工业化流程,众多经典电影作品正是依靠无数模块的分工和各领域专业公众的通力配合才得以问世。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的电影公司还普遍具有较强的项目属性,不少的电影拍摄还是在以关系网为依托的作坊模式下进行,尽管《流浪地球》在过去的春节档揽下了超过46亿元的票房,但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电影工业化依然任重道远。
对这些年中国电影行业不断的努力、探索、创新尝试,嘉宾们做出了肯定。有外国影人赞叹中国电影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制作的尝试以及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也有的指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新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在电影的制作、院线与宣发各方面都在贯穿,中国一直在创新。作为回应,中方电影人也有自己的观点。博纳影业高级副总裁蒋德富则提出,在国际标准化前提下,建设的第一位是做好自己,抓住重点,在不同领域做好做精。
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则表示,去年中国电影市场整体增速放缓,“我们变得理性和冷静。不再纠缠,我们的票房哪一年可以超过美国。我们在思考,怎样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向世界学习,更快地赶上甚至超过世界顶级水平。这是一种成熟和进步,这种进步换来更全面的提升。”
产业化亟需人才
第二场高峰对话则探讨了影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布局问题。胡雪桦导演表示,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进入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传统由理论到理论的影视课堂已经不再适用这个时代。陈旭光教授表示,目前的影视市场最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类制片人,陈大明导演也表示,曾经过量的演员和导演的培养并不能帮助中国电影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如特技、化妆、摄影、灯光、场记,让未来从事这些岗位的人才能够接受专业化的训练。
文创学院张伟民院长从文创人才的培养角度提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他指出,电影本质上是由科技驱动的,我们需要关注5G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致力于培养对未来发展有预见性的人才。陈旭光教授认为现在的导演需要懂得产业化生产、技术化生产以及网络化生存。“工业化道路虽然艰难,我们需要克服个人主义和前期筹备草率,重视电影工业美学和管理的建立,走工业化道路是获得业内和市场双重认可的必由之路。”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