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生活中发现电影
简 平
  简 平

  前几天,上海青年导演陈晓鸣告诉我说,由他编剧并执导的故事片《学区房72小时》这个月底就要在院线上映了,我不由得想起两年前的夏天,我在他家一边帮他看剧本,一边听他讲创作这部电影初衷的情景,他说着围绕学区房发生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时,我感受到他的激情,我当时就想,他一定会拿出一部扎扎实实的作品来的,因为他的这份激情来自于他对现实生活的热忱拥抱,是生活本身唤起了他的创作灵感,赋予他的电影以关注现实的硬核。

  四年前,也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我听秦怡讲述她担任出品人、编剧和主演的电影《青海湖畔》,这位时年93岁的著名影人谈起这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同样激情洋溢。秦怡早已功成名就,完全可以息影以颐养天年,但她依然对电影事业孜孜以求,以致在如此高龄还跨界挑战自己,而这一切来自于生活的馈赠。影片讲述一位女气象工程师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冻土层等难题,在高原上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科考工作,挥洒热血,奉献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秦怡听到后非常感动,数次前往青海实地考察,并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写就了剧本。她说,她常常边写边流泪,在写作中已经把女主人公的人生在心里演了一遍。我想,正是国家建设的火热生活给了秦怡创作上的勃勃生机。

  说实话,不是没有人为追名逐利而成天关在屋子里头,挖空心思地编造那些玄幻、穿越、宫斗或无厘头之类的东西,可每当他们跟我说起这些时,他们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因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而讲得疙疙瘩瘩。他们远离生活,脱离生活,他们的眼睛疲惫而浑浊。但是,在我身边,有更多的电影创作者以一份责任感、使命感,以对电影事业的一片赤诚,热情地沉浸于现实生活中,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电影。两年前,我参加“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摄制项目的评审工作,一位穿着朴素,背着双肩包的年轻的创作者匆匆从陕西农村赶来,在他八分钟的陈述中,他告诉我们,他们正在拍摄一部反映农村变迁的影片,他们已在那里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半年了,随后,他给我们播放了一些拍摄素材,逶迤的山脉、雪后的村庄、劳作中的农民,镜头里流泻出他们对于农民、对于大地的真挚的感情,令人动容。他看上去已不是人们想像中风度翩翩的搞电影的艺术家,而像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小伙子。他在陈述的时候,眼睛里一直闪烁着光亮。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如此扎根生活的人拿不出接地气的作品,所以我投下了郑重的一票。

  其实,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正在浙江宁海农村下生活。作为一个长年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我对今天的农村,对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脱贫后的农民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有的认识和判断都是人云亦云,似是而非。当我脚踏实地,深入到宁海乡村后,这才发现当今的农民已经在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真正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用制度来规范权力的运用,以法治来实现社会基层治理,向中国提供了又一个“浙江经验”。原本,我只是在那里走马观花,结果,我被那里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创造性实践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就此停下了脚步。我向上海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交了电影创作的报告,这就有了后来的中宣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点献礼影片《春天的马拉松》。的确,我们是在生活中发现了电影,而现实生活真正是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十日谈

  光影七十,奋发共进

  责编:杨晓晖

  一个人的观影史,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图片新闻
忆故人
上海解放的“家庭记忆”
遇见鸭儿芹
箱鼓
在生活中发现电影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在生活中发现电影 2019-06-17 2 2019年06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