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随心动”
二战期间,面对德国高速战机,盟军高炮部队拦截效果不佳,美国科学家诺伯特·维纳提出:要击中敌机,必须实现高炮与炮手的“集成”,即让高炮按照炮手手工计算的飞行轨迹,向敌机即将飞临的位置开火。到了高科技时代,各国军方陆续获得自动化武器,反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自主性更强,但仍需人来介入与操控。换言之,现代战争,让武器“读懂”操作员的意图,决定着胜败。
目前,美国陆军实验室加紧实施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迈克·拉菲安德拉透露,研究旨在形成武器与操作员之间的“闭合回路”,即通过操作员长期使用武器所产生的大数据,供武器学习,了解操作员行为,然后根据操作员当时大脑的活动状况,理解其想法和意图,对后续可能的行为作出预判,从而为操作员提供智能辅助,提高作战效率。现阶段,研究的突破口集中于如何提前几秒乃至几分钟预判操作员的意图。
“嵌合体状态”
训练中,武器操作员通常经历从“一无所知”到“简单了解”再到“熟悉精通”的过程。美国《科学进展》杂志称,美军根据人脑不同区域的活动及各区域间的相互通信,研究战时大脑不同状态的转换规律,尤其是探索大脑如何达到“嵌合体状态”,即大脑多个区域集中完成同一任务。
美国神经学家让·维特尔指出,“嵌合体状态”无好坏之分,但有适宜与否之分。最好的“嵌合体状态”,就是大脑的正确区域在正确时间内做正确的事,好比顾客(任务)进入餐馆(大脑)后,所有服务员都围绕“让客人坐在干净的桌前点菜就餐”这一任务各司其职:清洁员清理桌子,服务员递上菜单,后厨按照顾客点餐备菜。了解“顾客”和“服务员”之间的联系,是实现“人机合作”的关键。搞清大脑如何通过状态变化来提高认知水平,就能产生“嵌合体状态”。
“人机合作”
当然,军人存在个体差异,大脑的同步区域和状态转换方式也不同。通过研究不同个体如何达到最优“嵌合体状态”,美军希望未来的智能武器可对不同操作员加以区分,对其想法和意图实现个性化解读。目前,智能武器达不到这一水平,就如同谷歌邮件可以在撰写过程中智能预测用户下面可能写什么,但这种预测是以大量用户反馈形成的大数据为基础,因而都是通用的固定模式,无法体现用户个性。
未来神经科学围绕“人机合作”的军事应用,就是要实现武器对操作员的个性化智能辅助,这需要让武器大量学习特定操作员的生理数据。据悉,美军正用核磁共振仪来收集数据,但这些机器太笨重,只能在实验室内使用。因此,必须解决如何在室外尤其战场环境中获取数据的问题。美军称,如果收集和测量生理数据的能力得到增强,就有可能找到大脑信号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读心”,向“作战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 梁君 孙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