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中国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在长征起点为无名烈士“守魂”60余载
  据新华社福州6月19日电 一位老党员为松毛岭战斗牺牲的无名烈士“守魂”60余载……他就是今年91岁的钟宜龙——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党委一位退休干部。有人慕名而来,他不厌其烦给来访者讲述那段历史:“我的人生两个字:一个是红字,一个是心字。”

  钟宜龙刚出生不久,亲生父母就被反动民团杀害。后来,他被抱到了松毛岭脚下的养父母家。1934年9月23日,松毛岭保卫战打响,处处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年仅6岁的钟宜龙目睹了这场恶战的惨烈。双方为争夺一个山头,时常展开白刃战,终因敌强我弱,弹尽粮绝,红军撤离阵地,松毛岭全线失守。从此,一万多名红军将士和长汀地方武装战士永远长眠于山岭间。此役成为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战,《长汀县志》记载:“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1934年9月30日下午,在距离松毛岭不远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观寿公祠前,万人誓师会举行,红九军团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钟宜龙的养父钟大廷也随第九军团出发,可再也没能回家。“我们村既是红军村又是寡妇村,因为参加红军去远征的男人,绝大多数都牺牲了。”钟宜龙说,“仅仅我养父那一个家族,为革命牺牲的人数就达到了40人。”

  抗战胜利后,钟宜龙参加剿匪。当时,土匪藏在松毛岭的一个山窝里,为了逼土匪现身,战士们在山上放了一把火。大火过后,土匪投降了,眼前的景象令他热泪盈眶:茂密的青草化为灰烬,露出漫山遍野的尸骨,这些都是当年在松毛岭战役中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的无名烈士。那一刻,钟宜龙想起战死他乡的养父,顿时泪如雨下……让英魂安定,这股信念像根一样深深扎进他心里。

  “后来几年,我和党员干部、村民一有空闲就到山上去,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寻找,共收殓整理烈士遗骸3000多具。”钟宜龙说。1953年,他发动村民、党员干部捐献砖头,在离村十几公里的松毛岭半山腰建了一个两米多高的烈士纪念碑。

  由于无从知晓这些烈士的姓名,钟宜龙在这座烈士纪念碑上为英雄们刻上了统一的名字——“红军”。望着沉甸甸的“红军”二字,钟宜龙心如刀绞,又决定为这些无名烈士“找名字”。有的烈士家庭全部遇难,有的没有登记入档,查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确认烈士身份,他走访本村和邻村幸存的老红军、“五老人员”,整理1928年到1934年参加革命的烈士名单,撰写相关历史史料。每找到一个名字,他都会买上香烛,郑重地来到墓碑前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平日里,他也会去那儿转转,清除杂草,擦拭墓碑。

  钟宜龙生活简朴,经常吃馒头蘸酱,多年不曾添置一件新衣,不给后辈留财产。他却拿出毕生积蓄,腾出祖屋,自费筹建红色展馆,将收集到的革命资料陈列出来。

  “万里江河总有源。守护他们,就是守住历史,守住心灵,守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念。”钟宜龙生命的光,悄然无声地隐于默默守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安置群众 严防雨季次生灾害
他在长征起点为无名烈士“守魂”60余载
三万门票向公众派发
李狄三
广告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A10他在长征起点为无名烈士“守魂”60余载 2019-06-20 2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