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
本报记者
沈月明
这些天上海人朋友圈、微信群最热主题就是垃圾分类。前两天有一篇微信文章《垃圾分类定时定点,上班族:领导,我晚点到,我要倒垃圾!》,突然就火了,评论无数。这说明公众对垃圾分类中一些不确定性的强烈关注。
说实话,不焦虑是不可能的。毕竟“阿拉”从来没如此规模做过这个事,大姑娘上轿也是第一遭。
垃圾分类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国做得好的国家也不多。但垃圾分类条例如今成了“硬碰硬”的法律,那就必须要执行。
其实最关键的是,我们再这么毫无节制地制造垃圾、乱倒垃圾,上海就要垃圾围城了!这真的不夸张。原有的垃圾填埋场很快要“潽”出来了。新造垃圾填埋场、焚烧场,难度多大可想而知。何况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垃圾不能光靠埋靠烧,而是要靠回收,靠科学、环保地处置。
但很多人对上海做垃圾分类很有信心,因为上海人身上这五种优秀的品质,是垃圾分类这一全民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1
上海人的法治精神
到目前为止,记者没听到周围有一个人说:我不管,我以后还是老样子。上海人一直以守法自律自豪。如今上海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文明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这其中,上海人遵法守法是重要的因素。
曾经有一件事,大家觉得会很困难,那就是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但2016年的除夕,全上海中心城区,一个炮仗声也没听到。令行禁止的效果连相关政府部门也觉得有点意外。这就是上海人的法治精神和自律素质。
再比如车辆让行人,以前觉得这事离我们还有点遥远。但交通大整治一起来,法律一明确,现在市民都有体会,行人过马路,车辆自觉排队已是常态。
再比如控烟一事,《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了两年,应该说成就有目共睹。一些饭店、写字楼外面的吸烟点,“老烟枪”们扎堆抽烟虽然看着不文明,但对整个城市而言,是法律得到充分尊重和执行的体现。
当然,和这些事比起来,垃圾分类肯定是更大的考验。但上海有这个优良传统,也有成功的经验,这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上海人的好学劲头
记者已“被逼”在好几个微信群里做过垃圾分类相关考试了,70分、80分如今已被认为是“学渣”表现。
最近一张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的垃圾分类“全图”,俨然成了网红图,到处都在传。很多人还要求高清大图,像宝贝一样收藏。空下来就有事没事学习学习,有人开玩笑说那股子劲头就像牛市的时候学习K线图。
不开玩笑地说,现在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学会垃圾四分类那是“必修课”。同事朋友之间,娱乐休闲有了一个新项目,就是考你垃圾分类“高阶题”。比如:喝了一半的珍珠奶茶算什么垃圾?馊掉的蹄髈是什么垃圾?吃剩下的玉米棒子是什么垃圾?等等。现在垃圾分类“达人”在社交场合很受欢迎。还有一个例子也是上海人好学、爱动脑筋的体现。前一阵大家都在说湿垃圾要破袋,很麻烦,弄得身上手上脏兮兮。然后很快就有宝山区的一个居委会大叔,发明了好用的“破袋神器”。据说全市各小区这样的小发明还不少。
上海勤奋好学也是有传统的。国外的先进经验,往往是上海得风气之先。开出第一家股市,造出第一辆汽车,试验第一个自贸区……上海创造的“第一”很多很多。当年开放高考,上海的年轻人是最踊跃的群体之一。夜大学、电视大学、函授班、自考班……曾经在没有机会深造的年轻人中大受欢迎。
上海市民的平均外语水平、平均法律知识、平均科学素养等均排在全国前列。总之,上海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城市,而且只要开始学,那就没有上海人学不会的。
3
上海人的文明素养
这一点必须要强调一下。前一阵,有一个视频在网上火了。一排汽车交替上匝道,那种流畅的规则之美,令人啧啧称赞。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我们还到处可以看到。比如保持公交车道、高速公路应急车道畅通;地铁站、公交站台、网红店、医院领药窗口……只要是需要排队的地方,你总能看到上海人在乖乖地排队。这是一种规则意识、文明素养。
网上多次有视频曝出,有些不讲文明的人在车厢里乱扔垃圾或者瓜子壳,会有一个上海阿姨或者爷叔站出来拿出纸巾去清扫干净。
即便在垃圾分类还没有立法之前,上海的公共场所基本还是保持整洁的。那是整个城市市民文明素养的体现。
面临垃圾分类的重大考验,上海人显然不甘落于人后。哪怕是一点点来,最后一定会在垃圾分类方面达到上海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应有的水准。
4
上海人的面子意识
这点其实也蛮重要的。上海人有一件一直为很多外地客人觉得奇怪的事,那就是进屋子要换拖鞋。当然现在全国各地居住条件好了,换鞋已经很普遍了。但上海人当年哪怕在一家人住10个平方的时候,也要换拖鞋。因为上海人爱干净,爱面子,展现给客人的总是要像像样样。当年穿不起白衬衫,假领头也是上海人的发明,也是爱面子的表现。
爱面子不是一件坏事,那是社交礼仪的体现,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意识。
其实上海人要面子在垃圾分类前就开始了。比比谁家的垃圾房更大更干净,比比哪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更人性化等。再比下去,就是7月1日开始谁家小区的垃圾分类执行得好了。干干净净、秩序井然,那就是小区上档次,有面子。相信为了这个面子,上海人也会竭尽全力地去做。
昨天有个朋友告诉记者,她为了垃圾分类,买了三个高级垃圾桶,每个1000多元!说是做垃圾分类也要有“仪式感”。事实上,现在厨余粉碎机、分类垃圾桶等垃圾分类的相关“装备”在商店、网店卖得很火爆,销量是往常的十几倍、几十倍。很多上海人为了垃圾分类真是“豁出去了”。
5
上海人的开放胸怀
很多上海人对垃圾分类并不陌生,因为上海人“海外关系”很多。很多上海市民的家人、亲戚生活在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他们自己去旅游或小住的时候,已经感受过垃圾分类了。何况很多人本身就有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垃圾分类都是“熟门熟路”。所以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并没有引发太多的惊奇或反对。因为上海人知道,你要成为国际大都市,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优秀品格。上海当下正在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五个国际中心而努力,环保、宜居的生活空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上海人有这样的胸怀,也有这样的大局意识。不会因为个人一时一刻的困难,去反对、抵制进步的潮流。对标全球高标准、高水平,这是上海人的集体意识,也是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