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对话余隆
~~~——本报记者对话余隆
~~~——本报记者对话余隆
~~~——本报记者对话余隆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推中国原创音乐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对话余隆
朱渊
■ 上交在太庙演出
  记:专辑取名《门道》有何深意?

  余:这张专辑的曲目选择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所以叫Gateways。“门道”是文化的门道。我们在商议到DG曲目时都会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对接和交流,文化的交流是人类交流中最重要的,文化的误解是人类的误解,所以用音乐消除误会、沟通世界是最为合理的。

  记:这张最新专辑的封面为何要用自行车做道具?代表上海腔调?

  余:自行车曾经是上海主要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也代表着一种交流互动,DG唱片封面很多人觉得有意思,包括很多外国人,自行车、黄浦江、DG黄标搭配一起,这是一种新老上海、中西元素的融合。

  记:专辑中的曲目安排有何深意?

  余:每次的曲目都是双方商量的,因为DG有着严苛的艺术标准,第一张专辑是中国作品和俄罗斯作品相兼的形式,这样安排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因为战争原因有大量俄罗斯音乐家来到上海,中国现代音乐的诞生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齐尔品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钢琴比赛,贺绿汀拔得头筹,还有扎哈洛夫、阿隆·阿甫夏洛穆夫、苏石林,大量俄罗斯音乐家来沪培养了中国的音乐人才。今年是上交成立140年,这样的中俄曲目搭配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和致敬。

  记:如何助推优秀中国原创作品?

  余:我们在推动中国作品方面极为用力,《京剧瞬间》《悲喜同源》《咏·别》《白蛇传》《渡》等一系列作品都由上交委约,像《梁祝》《悲喜同源》,列为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选手必选曲目,让外国人去研究学习和了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所有唱片均在上交音乐厅完成,由原阿巴多的录音师完成。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讲坛/新民环球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余隆:中西交融仰赖文化门道
交响互融 交相辉映
助推中国原创音乐走向世界
夏日“标配”上海夏季音乐节下周二启幕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助推中国原创音乐走向世界 2019-06-27 2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