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坠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上海兴起了第一波留学潮。出国的年轻人一边留学一边打工,将省吃俭用攒下的外汇寄回或带回国内。从无到有,上海家庭持有的外汇快速增长。可除了储蓄并无其他较好的投资渠道,想投资B股,有身份限制,兑换成人民币又无法兑回。勤俭持家的上海市民,最擅长钱生钱,民间涌动着巨大的外汇理财投资需求,怎样合理安排和引导呢?
机遇来了。199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准许国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有了政策支持,国内银行纷纷行动起来,谁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国银行作为曾经的外汇专业银行,更是铆足了劲,一心想拔下头筹。上海市分行汇合相关部门当即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文件,深入调研市场,设计实施方案。数月后,首个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外汇宝”在上海呱呱坠地。
实时交易
第一笔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成交是怎么成交的?通过当天交易凭证上的经办人印章,记者找到了当事人沈晓勤,她现在是中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
沈晓勤回忆,1993年她在分行营业部丙种储蓄(即国内居民外币储蓄)科工作。“外汇宝”推出前,两种外币之间兑换,先要按照牌价折合成人民币,再以人民币为媒介折算成另一种外币。银行沿用外汇管理局外汇兑换人民币牌价,一般是前一天纽约市场外汇收盘价。有了“外汇宝”,个人外汇实时交易时代开始了,业务初期一天内波动一大就调整牌价,之后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基本同步。早上看东京市场,下午欧洲市场开市,晚上纽约市场相对价差波动较大。按照国际惯例,个人外汇买卖业务采用做市商制度,交易费用采用点差而不是手续费。
“第一笔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我记得很清楚,”沈晓勤说,“40来岁的男性客户,一早拿了10万日元来换成美元。”她惊讶的是,当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知晓“外汇宝”是什么,这位客户明显很有投资意识。当天柜台前没有排队,大新闻就这样静悄悄发生了。
百米冲刺
在营业大厅,每当汇率大幅波动,外汇柜台前总是人头攒动。沈晓勤记得,1995年日元对美元汇率暴涨到79。以往的中位值在100-108,之后最低时跌到140左右。那时,早上一开门,“汇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柜台领号,到下午2时30分号就领完了,一直要做到晚上7时才能做完。持有日元的市民,在高位换美元,一波漂亮的操作,财富又“长”了一大块。
继中行之后,交通银行也上市了同类产品。利用外汇的利率差和汇率差,通过买卖取得收益,市民手中的外汇有了保值增值的可能。进入2000年以后,个人外汇投资渠道不断拓宽,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投资者开放;2002年12月19日,中国银行在境内率先推出个人外汇期权交易产品“两得宝”;2003年6月10日,个人外汇投资新品“期权宝”上市;2003年11月18日,个人黄金实盘交易业务——黄金宝在境内率先试点推出。
现在,随着留学和出境游成为寻常事,老百姓手里的外汇品种越来越丰富。以“外汇宝”交易的货币对为例,从最早的4种发展到40来种。金融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老百姓受益良多。首席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