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正式推行垃圾分类,对宝山乾心园小区而言,似乎没什么特别,居民上班、买菜、锻炼都那么自然,连刚刚制度化的垃圾分类也“毫不生硬”地融入其间。业委会的裘主任说,“我们6月15日就开始推广,从改造垃圾房到普及分类,累归累,但希望环境美起来的心愿,让大家行动起来。”
乾心园的218户人家,年轻人多、外地人多、租户多,但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却很高。“我们最难的是预推行的头两天,扔错的,偷扔的确实有,”志愿者王先生说,“随着宣传、引导和服务逐渐到位,分类开始成为习惯。”
今天7时12分至33分,记者在垃圾房边上等来16位居民,除去两位拿着三包垃圾(其中一包是可回收物),其他都是干湿垃圾各一包,且不必物业引导员提示,就准确投入。“阿姨,先别走,”引导员钱阿姨叫住一位居民,因为看见她的手上沾了汤汁,“侬过来汏汏手吧。”
“垃圾分类,不能光立规矩,更要有人性化保障。”傅阿姨介绍,为方便“上班族”,垃圾房早晚开关时间都有延长,还在现场备有水龙头。一对爷孙俩走到垃圾桶边,孩子犹如指挥官般提醒长辈:“阿爷,我吃过的西瓜要扔棕桶!”
本报记者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