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智慧下乡” 挑战面前显优势
张炯强 易蓉 汪元舟 郜阳
■ 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等专业力量下乡,振兴乡村也让乡村更美丽图 东方IC
① 上理工毕业生王忠求走村访户为乡村振兴设计方案
② 东华大学陈彬教授的色彩课
③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服务团开展科技下乡,现场取水分析
④ 园艺村是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⑤ 青浦区莲湖村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记者手记

  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今年1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使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校“下乡”,优势何在?

  首先,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可以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高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重大、热点、前瞻性问题开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可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将带动一大批人才下乡,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不同类型农林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同时,高校也因此实现专业升级和新兴涉农专业建设。

  农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深度融合,智慧农业、智能装备、农业遗产、休闲农业、共享农业、航天农业、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学科将迅速崛起。

  第三,加快农业技术转移转化。国家鼓励高校建立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孵化平台等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加强合作,在乡村产业、教育、文化、医疗、建筑、交通、生态、安全等领域孵化一批乡村振兴引领型企业,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高校“下乡”,亦责无旁贷。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但中国仍拥有广阔的农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振兴。高校需要围绕全球农业问题、环境问题、粮食安全、人类营养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农业农村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高校也是精准脱贫行动的重要力量。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地区一线,带动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贫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

  张炯强

  用心帮扶 用爱接力 用美表达

  ——东华大学云南楚雄彝绣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侧记

  今年新学期,东华大学迎来了一批身着民族盛装的女子。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定点高校,东华已是第六次迎来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学员了。这一次,20名学员全部为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同胞,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精心设计了第六期非遗研修班结业系列活动套餐,多方位多角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为彝绣文化之火添薪加油。

  云南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楚雄彝族服饰于201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楚雄是上海对口扶贫的地区之一,为了助力脱贫攻坚,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组织沪上研培高校进行了一次云贵扶贫调研。参与调研的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调研了若干家彝绣企业、公司、门店以及彝绣传承基地后,感受到彝绣色彩明艳、工艺精良,但设计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非遗传承的人们表达了参加培训的强烈愿望,2019年春季开学的东华非遗研培班中,楚雄彝绣协会的五位会长就来了四位,她们既是彝绣高手又是当地致富带头人。

  非遗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主管陈彬教授狠下功夫。非遗传承人日常不仅刺绣,很多学员在当地也制作民族服装,但是如何让繁复的民族服饰也能够满足现在生产和生活需要,学员们还没什么头绪。陈老师在基础课程板块增加了《服装制版》系列课程,认为民族服装在传承过程中已经自主自发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并且也朝着更为实用、舒适的方向发展。她用丰富直观的纸模教学模式渗透制版理论,让彝绣传承人乐学其中并快速得到要领,及时解决了在彝族服饰实际生产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版样难点问题。

  这一期学员人员结构与以往历届很相似,年龄从28岁到63岁落差较大,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学高低不等。给这样的对象授课,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决定从“美”字入手。

  柯玲教授的刺绣与民歌课程,告诉学员们他们手中的针线与艺术家手中的纸笔作用相似,都是一种艺术表现,绣歌则是这种表现的有声表达。学院年轻教师2003年“中国民歌十佳演唱家金奖”获得者章丹丹受邀助演,课堂上歌声此伏彼起,笑声不断。柯老师又鼓励学员们即兴填词集体演唱,充分体验艺术创作的审美娱乐功能。集体创作的《绣金匾》歌词中也将教师的“思政”理念巧妙贯穿其中,使非遗研修与陶冶美好情操有机结合。

  傅婷老师最爱给学员摆拍美照,她的服饰品设计制作课是学员感觉受益良多的课程之一,也是学员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并形成独立作品的一门检验性课程。

  时间过得飞快,快要结业了。东华大学非遗研修班的学习模式之一是:“非遗传承人+中外设计学专业大学生”。本期研修班发布的20套结业作品皆是楚雄彝绣传承人和东华大学学生、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结对设计的作品,T台上,一件件充满民族风情和时尚之韵的服装亮相,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也实现了往昔和未来的对话。

  据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主动回应广大非遗传承人群的愿望期待,着眼于新时代提升非遗的新活力而开展的国家计划。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其非遗研修学员与大学生结对的设计作品在上海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恭王府及斐济国际时装周、巴西里约热内卢、英国曼切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埃塞俄比亚等地展出、展演,赢得国内外时尚界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更有意义的是,它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张炯强

  上理毕业生为乡村打造最佳规划方案——

  迈开双脚与大地“谈恋爱”

  桃花源记是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现实中呈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景象的村子只占少数。由于缺乏合理的乡村规划,许多农村不仅建筑形式千奇百怪,个性与文化传统也与过去产生断层。2017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的女孩王忠求怀揣着乡村振兴的理想,足迹遍布四川、浙江等地的多个农村。她说,规划师是用脚工作,迈开双脚与大地谈恋爱。平均一个月一两次下乡,她以一名乡村设计师的身份为这些村子“量身打造”最佳规划方案。

  “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独立的天马行空想象,更多要考虑社会、发展。”据王忠求介绍,乡村规划需要结合当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还要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修复更新,生长复苏。

  大学期间,她参与的上海理工大学团队前往浙江省鸣山村考察,针对传统地域人居环境特征设计了保护利用规划方案。他们获悉了陆游来访鸣山的传说,便从陆游诗作出发,策划了鸣山悠闲风景、美味佳肴、中药养生和甜蜜婚礼四大旅游主题和十二项活动,树立了鸣山的特色品牌形象。同时,团队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模拟出鸣山村的建筑分布、气候和地理信息,将设计可视化。这份方案在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中荣获二等奖,鸣山村也正按照规划项目紧锣密鼓地实施着。

  用所学帮助乡村改善风貌令王忠求对“乡村规划设计师”的职业角色产生了认同。毕业后她加盟奥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这间公司已服务乡村多年。王忠求发现,团队从项目咨询、策划、规划和技术设计的全过程都要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进行通盘考量,村民文化认同也是至关重要的。王忠求在对一个村庄进行规划时发现,有座破旧的廊亭每到黄昏便成为人们交往、闲谈的场所,于是将原先拆除的决定变更为改建提升,既保留了建筑的社交功能,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公司的很多业务都有相似的状况,因此寻求重点突破村民参与,通过个体示范群体受益,适宜技术弹性规划,慢慢成为团队摸索出的“有效路径”。在四川战旗村,她的团队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乡村振兴方案,以发展较好的战旗村为火车头带动其他周边各村的经济发展。

  王忠求如今经常跑各种村子实地调研、勘察,做规划做设计,但她忙在其中乐此不疲,“我的导师王勇就一直坚持在乡村奔波,还有许多学弟学妹也投入进来。乡村真的要得到振兴,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都很愿意参与其中。”

  上海理工大学王勇教授已经从事乡村设计十年,“10年前基本是我一个人在做乡村。那时候设计师都对城市设计感兴趣,完全不了解乡村,甚至觉得乡村不需要设计。我觉得设计师应该具有广义的文化思维模式——为社会公众设计,尤其应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大多数公众的共同利益问题。”这些年跟着王勇到乡村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村里扎根,要为乡村复杂的社会性、系统性问题,可持续利用资源、兼顾平衡各方利益,为乡村找到未来。

  本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汪元舟

  同济大学“布袋教授”

  在浙江复兴一批古村落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有一个“布袋和尚”,当今,却有一名“布袋教授”:只见他左肩挎着布袋,右手拄着竹杖,裤管沾满泥巴。洗得泛白的布袋是他的“标配”,随身带着,里面尺子、水笔、铅笔、白纸一应俱全,随时可以画图;永远有一张日程表,每完成一项用红笔划掉;还有风油精、护创膏等野外调研急救用品。他就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贵庆。

  2013年初,杨贵庆团队应邀帮助黄岩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踏进村落,喜忧参半:既为珍贵遗存欣喜,又为盲目拆建忧心。“传统农耕文明为黄岩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村落,如果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开发,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被破坏,将不可逆。”杨贵庆说。自那之后,他每隔一周,都要从上海赶到黄岩实地指导,或带专家,或领着自己的研究生和课题组。杨贵庆曾一路翻山越岭5个多小时,25000多步跋涉。为了做好当地村落的规划与修建,他多次爬越当地的状元山、翻过引坑岭,竟在荒野山径中生生踏出了一条新路。行走于台州黄岩区山村,杨贵庆不仅成功复兴了当地一批古村落,更将美丽乡村书写成了现实。

  一次到乌岩头村,杨贵庆兴奋起来。这是个十分难得的原生态村落,民居很好保持了民国风貌,但因年久失修,有村民打算抡锤敲旧房子。这让杨贵庆心急如焚。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一头扎进深山调研。杨贵庆一面竭力说服拆房的百姓,一方面寻找切入点:将被废弃的乡村集体设施作为改造第一步,赋予新功能,建成“样板间”。终于,在杨贵庆指导、规划下,社戏广场成了文化休闲场所,兽医站“换身”乡村物流中心,柴火房“变脸”图书角和休闲吧……村民纷纷叫好,而且入选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心悦诚服。

  如今,在杨贵庆的指导下,黄岩梳理出一整套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涵盖乡村经济、环境治理、乡村规划、产业振兴等各个层面。黄岩乡村建设朝着“一村一品貌、一村一韵味”的目标迈进。

  “我所做的一切,寄托着我对理想乡村的梦想,不是我帮村民,是他们在帮我圆梦。”杨贵庆说。在杨贵庆看来,乡村沉淀着农耕年代文化宝藏,可能当下有些萧索,但依然是文明的源泉;乡村承载着乡愁,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重要战略资源。 

  本报记者 张炯强

  上海海洋大学专家

  酷暑田间“开课”

  “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这句话对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16级研究生吴丛迪来说,有着太多太深的体会。水产养殖专业的吴丛迪,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上海海洋大学的暑期实践,与渔民同吃同住,为他们送去先进的养殖模式和养殖知识。在上海海洋大学,还有许多像吴丛迪这样的研究生,利用暑假实践,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学课堂”上。

  2016级研究生李清清去年暑假参加了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士服务团。这支由教授、副教授、研究生等组成的队伍,分为8支小分队,冒着酷暑,来到浙江、江苏、云南、广东、福建等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产业发展,开设各类专家讲座,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将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是我们当代研究生的使命”,李清清笑着说,“我是第一次参加教授博士服务团,但教授博士服务团却已在全国行走了多年了。”2005年,在已故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全国河蟹功勋教授王武的带领下,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共10人,组成了第一期“教授博士服务团”,前往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江苏高淳渔区,开展以河蟹养殖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双方还签订长期科技合作意向书。14年来,服务团成员每年都在增加,专业面已从水产养殖技术延伸到食品安全和渔业经营管理;服务范围也从中东部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没想到,上海专家来给我们实地诊断,这下心里就有底了,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广东汕头莲美村渔区的养殖户一边听着讲解,一边露出了笑容。

  广东汕头是我国南美白对虾和牛蛙等养殖品种的重要基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养殖模式,也面临环境调控、病害防治等方面的难题。走进养殖基地,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第七分团的专家仔细查看了基地的种苗、水温、光照等情况,并详细询问养殖户的管理情况。经过对五六个养殖基地的观察分析以及和农户的交谈了解,查明了“病因”,并开出了“药方”。

  去年10月,吴丛迪应邀前往洪泽湖对当地渔民进行河蚬养殖技术培训。“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事例,同时结合当地的生产实践,提醒养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为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这种开设在田间地头的‘公开课’,很受到当地养殖户的欢迎。” 

  本报记者 郜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
   第A23版:奥地利
   第A24版:日本
高校“智慧下乡” 挑战面前显优势
新民晚报新视界A04高校“智慧下乡” 挑战面前显优势 2019-07-14 2 2019年07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