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垃圾分类”,那还是几年前小住日本友人家发生的事情。每晚餐毕,友人就开始将日产垃圾分拣并打包封口,他说,如果错过指定收集时间,自己还必须开车送“货”。果然,隔天上午,友人的门廊前,已整整齐齐地出现了垃圾袋列队等待收编了。这在当时,我并不以为意。
想不到,上海也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了,因为有了日本的经历,所以我也想看看,上海的垃圾分类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投放时间被锁定在一个有着落日余晖的傍晚,垃圾桶被几种颜色的分类标识标注后,显得整洁了很多。
不久,人声鼎沸起来,举目望去,八九成是老人,手里攥着各类盛器,边走边嚷嚷地聚集起来,“李阿婆,好久不见啦”,“老黄,你这个放湿垃圾的小提筒真有点工艺品的味道,最近身体如何?”还听到一个稚嫩的童声:“爷爷说,猪能吃的是湿垃圾,猪不吃的是干垃圾。”旁边的爷爷脸上写满了自豪……
管理员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时仿佛病恹恹的,但此刻忙东忙西,声音洪亮……此刻,这里不再是垃圾收储点,仿佛成了一个集市,以后会不会拓展成一个“邻里中心”抑或“会友沙龙”?上海的老年人多,我觉得可以拭目以待。
上海的垃圾分类,以后可能会成为上海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由感到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