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去年3月接到援藏通知,4月底我作为徐汇区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一员,赶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对口支援工作。
我随援藏医疗队共4人来到了美丽的,也是无数人望而却步的雪域高原,开始了为期半年多的医疗援藏工作。在日喀则市短暂休整3天后,伴随着沿途的颠簸,驱车3小时来到了驻地日喀则萨迦县,如此高的海拔,蓝天、白云,皑皑的雪山,如梦幻般的纯净,一抬头就是仿佛能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但高海拔缺氧所带来的一系列高原反应如坐立不安、难以入睡、呼吸急促、胸闷等身体的不适症状使我措手不及。到达县里的第一顿饭刚吃了两口,就急忙地跑到卫生间狂吐。整整2周,恶心,呕吐,不能吃饭,躺在床上感受到明显的乏力,仅仅靠喝粥维持。感受到高原的自然环境及不同于内地的社会环境带来的无形的压力冲击着我的内心。但我想援藏是一份责任,援藏是一份担当,援藏更是一份自我磨砺,哪能临阵退缩?
我对口帮扶援建的萨迦县人民医院为县级二级乙等医院,距离最近市级三甲医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152公里。由于西藏交通不便及天气环境恶劣等因素,除了离医院较近的地区外,大部分四肢骨创伤患者送达医院时间均超过最佳治疗时间8小时内,且萨迦县医院没有专门的骨创伤科,以致绝大部分患者无法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有效治疗,只能再舟车劳顿转送一百多公里外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甚至在当地县医院行截肢处理,伤口感染率及伤肢致残率大大增加。按照援藏组织的要求,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长,在萨迦县人民医院急诊处理四肢创伤患者,特别是加强骨科高原严重急诊创伤的诊治,在其原有薄弱的条件基础上提供专业的骨科诊疗技术及经验方面支持。
在县里工作2周后,接诊了第一个严重骨折创伤急诊患者。病人是仅38岁男性,交通事故导致右侧大腿股骨骨折,患者疼痛难忍。由于当地医院缺少牵引床等骨科治疗的专用设施,如透视C型臂机,然而,必须当天急诊做骨折内固定手术,这是对我个人的挑战,更何况助手进修骨科工作仅仅两年,还没有做骨折髓内钉手术的经验,在上海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少,都无法完成这样的手术。
患者对上海安吉拉(医生)无条件的信任,让我做这个骨折手术的决心变得无比坚定,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在和上海骨科本部刘大林主任视频汇报、讨论,最后确定治疗方案及手术中细节处理后,我决定全力以赴做这个手术。
手术室本来就比较密闭,又是在海拔4460米的高原。在如此缺氧的环境,每一次骨科术中操作,甚至每缝一针屏气呼吸时都会感觉胸闷头晕,然后心跳加速,放松之后都要深呼吸几次调整一下,然后再继续下一步操作。在术中利用了一台闲置多年的床边摄片机来替代C臂机进行术中透视。在如此条件情况下手术共用了5个多小时,最终顺利完成了这台手术。手术后摄片骨折端固定良好,两周后患者顺利出院。
接下来的援建工作中,我在萨迦县医院骨科几乎是零的基础上,建立了骨科基本体系,对医院外科医护人员进行骨创伤基础的业务知识讲座培训;并做好教学查房工作,确实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且每月进行一次科室疑难病例讨论,使援建医院外科医生在骨创伤处理及管理方面的临床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半年多时间,我创建了和徐汇区大华医院骨科本部进行远程视频会诊的长期联系。
如今回想,我为自己能在如此高的海拔并创造条件完成一系列骨科手术而自豪——通过半年多援建工作,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为援建医院日后有能力更好诊治急诊骨创伤患者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更是为藏区老百姓有病能及时医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医疗援藏是一种担当、一种奉献、一种责任、一种胸襟、一种历练,更是对藏族人民深厚的情缘和自己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忘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援藏誓言,给当地群众留下一份健康的守护,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份永远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