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无别离
董松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董松

  亲爱的爸爸:

  我终生听着您的教导要弘扬渗透敦煌的文化艺术!

  今天清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花开敦煌”父女作品展,我们又相见了!展览引起众人的重视,敦煌研究院有了第五代接班人——赵声良院长也专程来了。您可以放心,国家众多的人重视、嘉爱敦煌,共同为发展丝绸之路的明珠而努力!

  您在天之灵,要开开心心地继续保护敦煌、保护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女儿 沙娜   

  2019年7月15日

  这是今天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写给父亲的一封信。这封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女儿对父亲的爱、对敦煌的爱和对中华文化的爱,感动了无数坚守先辈意志的传承人,感动了无数正在为传承中华文脉辛勤劳作的人。写信的人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常沙娜先生,她今天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现场给父亲写信,以此来向父亲倾诉自己一辈子坚守敦煌的承诺,也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唤醒更多人共同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这也成为“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开幕式上最动人的细节。

  常书鸿先生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称作“敦煌的守护神”。1927年他留学法国里昂,即获得古典主义大师窦古特教授指导,而后前往巴黎,师从著名的艺术大师劳伦斯。然而常书鸿却在与劳伦斯的谈话中说道:“那世界的东方,可怜我的祖国正在危亡旦夕……中国艺术、中华民族,那黄昏一般的前景,正在期待着我们共同奋斗!”在法国留学时期的常书鸿意气风发,油画作品连续在1934、1935年巴黎春季沙龙和秋季沙龙获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933年他还发起成立了著名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为留法美术学生在巴黎的家。虽然取得了令人羡慕的荣誉并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他始终不忘报效祖国。1935年秋的一天,他偶然在巴黎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让他非常震撼,从此立志要回到祖国去保护敦煌的珍贵文化遗产,也就从那一刻起注定了他们父女一辈子都属于敦煌,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两代人一辈子守护同一个敦煌,这就是常书鸿、常沙娜父女的初心,这就是属于常家父女的故事。

  父子、父女分离,阴阳两隔,天各一方,是大多数人都有的经历,我们或淡忘、或思念、或渴望能重逢。叶康宁博士在《父子重欢 兹生已毕》文中写道“父子重欢,兹生已毕。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岁月能够停驻,我宁愿没有今天的一切,宁愿不活30岁以后的我。”每每读到此处总是让我感同身受,我每次在取得一些小小的成果时,都会不停地问自己“爸爸,你能看见吗?”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对沙娜先生来说,父女作品再次聚会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也是与父亲重逢的唯一方式。1946年春天,兰州举办了“常书鸿父女画展”,当时的常沙娜年仅15岁。时隔73年,父女艺术作品再次同台展出,当年的小姑娘早已是成就等身的耄耋老人,展览也成为沙娜先生继承父亲嘱托、弘扬敦煌文化的最好方式,成为传承敦煌精神的最好方式!于是,沙娜先生在展览现场写下了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坚持,看到了一位女儿对父亲饱含深情的爱,看到一对父女对敦煌执念一生的爱!

  拥有同样爱的人,还会别离吗?

  上世纪40年代初,吴大羽先生在给学生庄华岳的纪念册上曾写道:怀有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跨界/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希腊
   第A24版:西班牙/新民海外
爱,无别离
票房下降观影人次少了, “小镇青年”不够用了?
一次关于灵魂稍显陈旧的表达
悲剧所能拥有的能量与底气
吴昌硕的泥壶
《好兆头》:难产的改编作品如何颠覆固有观念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7爱,无别离 2019-07-21 2 2019年07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