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记者跟随城管执法队员来到兰生大厦。每层楼消防通道处,原有的垃圾桶已改造成四分类桶。办公室里,一个白色的“拾尚包”里装着纸张纸盒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大楼共有19个楼层引进了“拾尚包”,每周两次由专业公司上门,以约0.5元/公斤的价格回收。“以前可回收物都由保洁师傅回收,现在这种方式租户很有积极性。”物业表示。
新天地的垃圾箱房则划出了存放区、冲洗区、台账区等六大功能区。可回收物的分类也更精细,三个桶中分别存放金属物、纸板和塑料。箱房还启用了空调,避免湿垃圾产生异味。物业说,三周来每天湿垃圾从6桶增加到了12桶,干垃圾从17桶减少到13桶,可回收物更是从170公斤增加到了300公斤。
11时许,执法队员来到合肥路上的老鸿兴,店堂里的垃圾桶没有分类标识,店员口中的“干垃圾桶”里还混有香蕉皮等湿垃圾。后厨同样没有四分类桶,所谓的“干垃圾桶”中混着可回收物。执法队员当场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限期3天整改。店员委屈地表示,6月下旬已订购了垃圾桶,但迟迟没货,“混投现在整改,垃圾桶马上去买,先贴标识。”
淮海街道城管中队二级主办骆浩全说,自7月1日来,对辖区内33家商务楼进行了全覆盖检查,重点检查投放、中途转运驳运等:“辖区内328家餐饮单位,《条例》实施前问题较多,现在就餐人员和业主的观念都转变了,情况比原来有所改观。”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