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从山西省委机关,调到西藏日喀则分工委办公室机要交通站,担任机要交通员。我的任务,就是要把文件安全、及时地送到各有关部门。
当时的日喀则地区,东起日喀则,西到仲巴县,距离长达800多公里。南从中尼边境,北到冈底斯山,也有300多公里。12个县分布在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区域辽阔,交通却极其落后。在中尼公路修通前,绝大部分县都不通公路。通车的县,也没有班车。除军车外,几乎见不到地方车辆。我们的出行就靠骑马。一旦接到任务,我们就两人一组、三匹马,带上马背套(行李)、干粮、马饲料,直奔目的地。人人都称我们是“马背上的机要交通员”。
刚到西藏时,我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真是寸步难行。虽然出发前,我们要了解沿途环境、交通线路、休息地点,还准备好了藏汉文对照的日常用语卡片,并用汉字标上了藏语的读音。但途中人烟稀少,很难找人问路。我们那发音不准的“藏语”,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的难度,还曾闹出过笑话。
一次,我们想吃鸡蛋,又不会藏话,就连带比划,就模仿鸡叫,再拍拍屁股,把手握成拳头,才让藏族同胞猜到我们想吃的东西。好在他们对我们亲切热情,为我们指路带路,有时帮我们安排住宿,喂养马匹,给我们送清茶糌粑、炒熟青稞、豌豆。我们把钱放在他们盛食物的筐子里,老百姓们就把多付的钱退还我们。
日喀则地区地处边境前沿。当时,同邻国边界线,尚未划定,社情复杂。作为机要交通员,我们肩负着党的机密,保护好文件,是首要职责!在我们眼里,文件如同生命!白天,我们骑在马背上,手握冲锋枪,怀抱文件包。晚上睡觉时,我们也是怀抱文件包和冲锋枪。日日夜夜,寸步不离,丝毫不敢松懈大意。
我们送机要文件,大多要到边远县,路途远、人烟稀少,几乎难见牧民。有时走了几百里路,也没见居民点,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凉水拌糌粑,水喝完了,就喝河沟里的生水。晚上就选避风处,或牧民不用的羊圈住宿,常与羊虱子相伴!天寒地冻,我们就轮流打个盹,呼出来的水汽,凝结在眉毛上、头发上,霜花一片白茫茫,像个“圣诞老人”。
我们每次出发,路途短的,来回要一个星期,一般都要十天半个月。最长一次,因为途中遇到了特大沙尘暴和龙卷风,竟用了29天。那次,狂风挟着石子,劈头盖脸地打向我们。我们眼睛睁不开,呼吸也很困难。回想当时,我们最怕的就是马惊走失。而且那次,我俩竟迷路了,和组织也失去了联系,差点丢了性命。好在后来,领导给沿途各县都发了电报,终于把我俩找了回来。
几年来,我骑马走遍了日喀则地区的各个县。1960年,还到过定日县,给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国家登山队大本营送文件资料。
回想在机要交通站的几年,骑马挎枪、风餐露宿,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但让我永远难忘,终身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