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里,雨水落地,去哪了?一条路径是:城市下水道。
19世纪,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良心。的确,雨洪管控,若下水道畅通,雨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江河,“城市观海”的尴尬得以避免。但雨果或许不知,单纯的下水道排放,也会带来副作用——河道水质下降,雨水无法再利用,加剧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今天上午,《上海市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执法检查报告的处理情况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分组审议。2020年,上海河道将争取全面消除劣Ⅴ类水,河道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关键在岸上。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海绵城市,才是出路。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海绵城市的功能特征,那就是——道法自然。遇到有降雨时,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在申城,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再利用世博遗留设施,建成了国内首个海绵城市项目计量监控后评估系统,2017年荣获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中,一部动画短视频“小水滴的奇妙之旅”,演绎了海绵城市道法自然的奥秘,主人公小水滴经历了雨水的收集、净化、利用和渗透的净化之路,终于从Ⅴ类水变成Ⅲ类水,实现循环利用,生动诠释了海绵城市的生态环保效应。
如果说,畅通的下水道是过往时代雨洪管控最可信赖的“城市良心”;那么,21世纪,互联网时代,应用了新科技的“海绵”,则是代表未来环保趋势的“城市良心”。迄今,海绵城市在申城已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浦东新区临港口袋公园改造、长宁区苏州河慢行步道改造、杨浦区五角场下沉式广场透水路面改造……均为其中佳作。
来自市水务局的信息显示,2020年上海将争取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落实清水行动,今年上半年申城河道水环境改善显著,劣Ⅴ类水体由2018年底的18%降至9.3%,与海绵城市相匹配,借助人工增氧、人工湿地、生态浮岛和配置水生植物,逐步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生态系统,大力推进依法管水,科学管水,全民护水,让道法自然的海绵城市有依托、有保障、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