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疏河道,拓决口,洪水快速流淌,大功告成,名垂千古;如今,在城市化的迅猛进程中,垃圾生成量的爆发式增长,业已无法逆转。上海的垃圾精细分类,实在是时不我待的大禹似的战略突围之举,除此,再无应对良策。
其实,此番上海市民为垃圾分类忙碌,只是整个突围流程中最关键的前端;快速妥善地最终处置完垃圾总量的超负荷积聚才是目的。于是,我据而溯想:我们何不千方百计地着力于垃圾的源头阻截,从而减少“供应”前端的输出总量?
我以为,在如许“幸福生成”的日益增量的垃圾中,海量而又“坚强”的当属塑料制品,它集中爱恨情仇:烧不得、埋不得、堆不得、降解不得(或不易),却又因其多功能而时时处处离不得!上菜场,尤其逢节庆或家宴,袖手而去却获赠层层叠叠转手即扔的明文禁用的塑料袋“凯旋”,这已司空见惯——“菜袋子”早已荡尽“菜篮子”!
1998年10月7日《夜光杯》刊我一小文《欣闻郑州发菜篮》。那年9月,郑州免费发放5万只竹编菜篮,同步禁售非降解塑料用品。这举措,抓住关键,成龙配套,倘坚守至今,良俗早返,突围有望。然而后续缺失,虎头蛇尾,方便的惰性酿成恶俗,功亏一篑!所以,我想,为解除垃圾中的“心腹大患”,必须呼唤良俗回归,请出“久违”了的菜篮子,坐实总量截减。
一种良俗的衍成或回归,必须付出持续有力的监控和时间的坚守。近日网传视频:一河南留日女生,发觉大阪街头或社区遍寻不见垃圾筒,而地面却处处洁净。她好奇地随机采访。受访者异口同声:这很普通,自己垃圾自己管,带回家去处理,有人还拉开背包佐证(是多次使用的塑料袋);有的则说,垃圾筒多了,反倒随便扔,推卸责任。一位老妇感慨:“20年前,我们也很脏!”……
减少垃圾总量积聚的举措、途径多多。比如,举凡大商家,除了纳税,还应有“自己孩子自己抱”的社会担当。一次,我参加故乡富商熟友家的婚宴,200桌。席散后,那些完好如初的各档大牌玻璃或陶瓷酒瓶,杂乱地被堆垛扔弃——现今,阔了、再也不用吆喝“酒干淌卖无”的乡民,对这些入土2000年才能降解的容器,均不屑一顾。可是,这海量产出“自己孩子”的厂方也忍心只专注于“货出栈,发大财”?
比如过度包装。商家为取悦顾客,挖空心思比拼分解难度大的奢华包装,年年中秋月饼,简直让人买椟还珠,有谁想过它们的“身后事”?
又比如医院。上海有综合医院193家,其中三甲大医院58家(专科尚不计在内),越是大医院,病人越多,而贮药塑料袋的发放也越流水般爽手。在原闸北,倒有2家独立特行:几年来,一概不发贮药袋。习惯成自然后,前来的病家都自觉配合,并无不便。如果全市推而广之,可以从源头减少多少塑料袋,这大数据算过吗?
比如减少暴殄天物式的一次性用品、外卖食品包装和快递包装。本月起,上海宾馆不再主动提供洗漱6小件,好,有助于源头减量。
总之,持续坚守,良俗归来,总量截减,学大禹,百折不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