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动态/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艺术品市场潜规则成为绊脚石~~~
艺术品市场潜规则成为绊脚石~~~
艺术品市场潜规则成为绊脚石~~~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品市场潜规则成为绊脚石
“明码标价”为何这么难?
乐梦融 潘淑平
■ 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现场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价格,秘而不宣,或羞羞答答、半遮半掩,是艺术品行业从古至今的惯例。本月刚刚落幕的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上,主办方将标价写在了标签后,引起圈内圈外截然不同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原因阻挠了艺术市场的价格透明?这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是不是阻挠艺术品市场规模升级的绊脚石?

  询价规则由来已久

  对于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的做法,不少圈内人士认为,此举让主办方自降身价,明码标价适用于大卖场,把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降格成超市商品一样标准化出售,这是不能接受的,艺术作品理应一物一价。

  一般而言,画廊遵循询价规则。当询问画廊工作人员作品的尺寸和价格时,对方会先反问观众的身份、用意、对作品的感受,以及有没有收藏历史,并不会将作品价格直白地告知。如果画廊甄别出潜在买家的意向,才会将价格透露。闲逛的观众或者是媒体和竞争对手的摸底行为,在画廊是不受欢迎。更有甚者,只有高级别的画廊工作人员才能知晓底价,才能够透露给有意向的买家。透露作品价格在高端画廊,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大艺博“的艺术收藏对象是中青年买家,包括不少初涉艺术品市场的爱好者,作品的价格区间从1000元到5万元人民币。从主办方收到的反馈来看,互联网一代显然更接受直白的交流。“价格标签上注明,童叟无欺,一目了然。”花费3600元购买谷仁明约翰·列侬版画的一位买家告诉记者。

  价格透明势在必行

  随着苏富比拍卖行在前段时间退市、重新回归私人财阀的怀抱之后,画廊要不要公开艺术品价格引起了艺术品市场的讨论,“画廊要不要公开艺术品价格”引来了激辩。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夏季风认为,艺术品定价可以让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定价,藏家知道购买是否合理。价格透明让中间的障碍打破,使交易变得非常直接。“艺术品价格的透明势在必行,它会让人感觉到这个行业是值得信任,是规范的。”

  在各种博览会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被贴上了价格标签,这种透明化的方式让艺术品的价格暴露在了收藏家的面前,藏家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不断问价,而是可以在预想的价格里面“货比三家”。

  价格透明符合那些并不真正了解市场的新买家的利益,也符合整个市场的利益。在艺APP创始人谢晓东表示,身边有的人在博览会有过相似经历,第一年卖画卖了3张,而第二年贴上价格的标签后就卖出了27张。“没有价格就没有博弈,就没有市场的形成。在线市场的发展促使人们把价格给公布出来。这样买家才能有信心放心地去购买。”

  画廊对价格保密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盈利目的进行“不纯粹”的操作,是走不了太远的。画廊从封闭走向公众化,在藏家、画廊、市场之间形成价值共识,才有望吸引到更多的玩家持币入圈。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潘淑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荷兰
   第A24版:俄罗斯/新民海外
《马可·波罗》香港热演
来场纸上博物馆之旅
“明码标价”为何这么难?
新民晚报动态/文体汇A08“明码标价”为何这么难? 2019-08-04 2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