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宋冬雷来自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辞职创立了医生集团,在一片争议中开始了“为自己打工”的日子。后来,宋冬雷意识到,医生集团这种模式无法承载自己所有的梦想:“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模式各有利弊,能不能建一家软硬件和服务水平均一流的社会资本医院呢?”
外科医生敢想敢做,很快就去落实。“创业真的很辛苦,尤其办医院。”他在朋友圈里这样写。在市卫生健康委等各部门机构的协调支持下,医院选址青浦,坐标大虹桥,在长三角门户安了家。
去年5月,医院开建。而后“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出台,鼓励高水平社会办医,宋冬雷说自己赶上了“特快列车”。不久前,他在朋友圈里感慨:“民营医院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自己。没有利好政策,艰难;自身不够努力,没戏。”两三年来,他除了开刀和开会,业余时间都扑在融资谈判等工作上。
最近一年,他总会在朋友圈里发布工程进度,真诚地谈着自己的体会,有时会发牢骚,有时也发“鸡汤”,更多的时候,能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执着与期待。
宋冬雷说,医院马上要开业,他心里清楚,有人鼓励他,也有人质疑他,更多人在观望,像他这样的临床专家走出体制创办医院,能否站稳脚跟?“养活自己很容易,但要运营一家医院,压力肯定大。”宋冬雷对自己培养的团队有信心,但他同时也明白,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人才,“多点执业没有完全放开,人才流动遇到阻碍。用工制度的彻底改变才会最终带来社会办医的春天。”
据悉,冬雷脑科医院前期将先启动门诊,收治内科病人,逐步再过渡到择期手术和急诊等,今后还会与相关领域专家合作。他说,希望在上海建一座具有示范性的社会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实现差异化竞争,为上海探索高水平社会办医提供经验。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