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宣布在沪启动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之日,恰逢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方向。当年年底,市委宣传部在启动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的同时,第一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也随之完善、开展。43位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文艺家成为培养对象,对标“德艺双馨”。4年过去后,他们在艺术上都“更上一层楼”,8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及国际专业奖项,如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欧洲古典音乐大奖等。有12人入选国家及上海市人才培养类计划,如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等。还有12人当选市、区两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并有15人获国家及上海市荣誉称号,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艺德”是培养计划的贯穿主线,且有5条标准,即“心系人民,弘扬正气;淡泊名利,厚德载物;虚怀若谷,谦逊好学;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言行如一,为人师表”。“化专业为德性”是袁筱一印象十分深刻的培养理念。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中,她体会到“不盲目追随潮流,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讲信修睦,有理想,有实力,才能成大器。”田蕤则表示:“认识到我终身追求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演好戏,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有了主心骨。”无论是在《共和国掌柜》中扮演一代伟人陈云同志,还是在《大清相国》中扮演忠君良相陈廷敬,他都力求“一戏一任务,一句一真情”。这也是感怀于培养计划里“一人一策”的模式,还有专家学者“一对一”辅导培养对象。崔轶是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寻找到政治上的信仰。”作为学院派导演,他以前觉得艺术是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因而其作品“虽有灵气但缺地气,虽有艺术构思却无精神力度”。四年培养计划举办的讲座、沙龙,以及走访革命老区等活动,让他感受到“艺术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让作品表达人民心愿心声。只有心系人民、深入人民,与他们共呼吸,才能创造出平凡中见伟大的精品力作,才能回报人民。”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