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气息浓
提前几日就来到上海的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馆长热拉尔·奥迪内在灯光幽暗的展厅内,弓身捧着雨果珍爱的中国风花瓶,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指定的展柜上,退后一步,再轻声指挥周遭的工作人员盖上玻璃罩。
几天来,从光的空间到明珠美术馆的展厅,热拉尔一天要走好几个来回。经过书店门口摆满了书的展示桌时,面对一个字都看不懂的中文,热拉尔只能从封面上猜测哪些书是中文译本的维克多·雨果作品。他惊讶于在光的空间里,居然有那么多不同版本的雨果作品,甚至还有日漫风格的《巴黎圣母院》。
“明珠镶嵌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商业氛围的街区,这和我们在巴黎看到的美术馆完全不同。”走进明珠美术馆,热拉尔沉吟片刻之后说。
热衷中国风
热拉尔指着尚靠在墙边未来得及上墙的木刻画告诉记者,维克多·雨果是作家、艺术家,他对东方文化、对中国的热爱向往造就了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陈列馆“高城居”,即雨果在根西岛的居所。雨果亲自创作了一组“中国题材画”,木板上的人物画,是雨果用笔勾勒的线条,从轮廓和服饰装扮来看,分明就是身着长衫的清代人物像。
从“高城居”上拆下来的墙板刻画了满满的中国花鸟图案,此次也在明珠美术馆内展出,这是这些墙板第一次走出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大门展览。
热拉尔指着展厅里一个青花瓷盘告诉记者,他前几日刚刚在震旦博物馆发现一件与之十分相类似的瓷器,震旦博物馆将其视为珍品,置于博物馆的研究部分展示。“可见,偶尔地,雨果也会从盲目的中国风收藏者中跳脱出来,幸运地买入一些珍贵文物。”
作为本届上海书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才的内心:维克多·雨果》大展,是阅读与艺术的跨界,希冀着能够用视觉呈现,重新唤起阅读经典文学的热情,探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