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鼓励丁玲创作
1922年2月,丁玲和王剑虹等6名同学到上海,进入平民女校学习。半年之后,因学校停办,丁玲等离开这所学校。1923年秋,在瞿秋白的介绍下,丁玲和王剑虹到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3年年底,王剑虹和瞿秋白相恋,过了月余,两人就结婚了。于是,丁玲决定离开上海去北京。
到北京后,丁玲开始进行小说创作。1923年底,她首次以“丁玲”之名写的处女作《梦珂》发表在上海的《小说月报》上。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是叶圣陶,他发现这篇小说后,马上给丁玲写信,鼓励她创作。1928年,丁玲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再次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一下子引起轰动。随后,丁玲和在北京相识的胡也频一起回到了上海。紧接着,丁玲又在《小说月报》发表了两篇小说,前后四篇都发表在《小说月报》最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还为丁玲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当时,叶圣陶就住在上海虹口横浜路上的景云里,丁玲和胡也频多次到景云里拜访。如果说丁玲是一匹千里马,那么识得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就是叶圣陶。
执笔仗剑走向革命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虹口多伦路上的中华艺术大学成立。5月,丁玲和胡也频加入左联。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参加一个会议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2月7日,胡也频等23名革命者在龙华被枪杀。胡也频牺牲后,丁玲悲愤不已,但她没有止步,接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3年初,丁玲搬到虹口昆山花园路7号,她在这里创作了短篇小说《奔》、散文《我的创作生活》。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虹口昆山花园路7号的家里被特务绑架,后被押解到南京关押软禁。1936年9月,丁玲出狱后奔赴陕北,并在当年11月初抵达延安,成为第一个到达延安的知名作家,从此执笔仗剑走向革命。
丁玲旧居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为三楼带部分四楼连接式红砖洋房,现为民居。1999年9月28日,该处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12月16日,又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文 图 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