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身在正其心”
白子超
  白子超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以上文字,朱熹注“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曾子列举四种“身有”,即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四种状态: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懥,音至,怒;忿懥即愤怒。乐,音要,爱;好乐即喜爱、喜好。)程颐、朱熹认为,此处“身”应作“心”。原文内在逻辑很顺当,改动后反倒不清楚,故不改为是。

  四种表现皆“不得其正”,不得心之正,都不是正心的表现。换言之,心正则不会表现出愤怒、恐惧、爱好、忧患。似乎不好理解,这缘于曾子论述的欠缺,即他没有明确区分四种表现的正与偏。也就是说,四种表现都有合理不合理、恰当不恰当的差别。曾子实际要说的是不合理、不恰当的愤怒、恐惧、爱好、忧患。

  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即使圣贤亦如此。本能的喜怒哀乐情绪外显为实在的喜怒哀乐言行,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造成冲突或灾难。这是因为情绪发泄的时机、场合、对象有偏差,对不上号;也因为情绪发泄的程度失控,过于强烈。所以,本能的情绪虽有天然的合理性,却也不可随便发泄,而要受理智的控制。情绪与理智都属于心,而所谓心正,首先就是二者各在其位,各有其责,相互关系准确。具体说,情绪是基础,理智为主导。

  其二,更重要的是,二者均应处于正确的价值体系之中。在孔子、曾子看来,以善为根本、为目标的大学三纲就是最高价值标准。因此,所谓心正,就是情绪与理智都符合仁、义、礼、智、信等诸多道德信条的要求。讲心正之下的情绪问题,与前文“诚意”密切相关,十分微妙,当深入体会。

  “心不在焉”,说的是心不在正位,即心思不分善恶,不辨是非,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结果就是眼睛虽然在看,却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耳朵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的真谛;口舌虽然在吃,却吃不到食物的真味。说句刻薄的话,心不在焉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视、听、食这些众人皆有的日常行为,都能反映出心的功能与作用,遑论其他的言与行?

  修身,就是所说所做都能中规中矩,恰如其份,恰到好处,实现良好的客观效果。若要如此,必先正心。心不正,便会随性而为,甚至任性妄为,自然也就谈不上修身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4届年会
   第A06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7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8版:郊野大地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体汇/人物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家装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新民财经
   第A22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23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作家对家园的印象
“修身在正其心”
张园今昔
人间烟火的味道
渔港晴(中国画)
久违了“狼牌”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修身在正其心” 2019-09-07 2 2019年09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