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戏剧艺术;弄堂,是上海独具风味的特色建筑,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海派文化相交融,迸发出《弄堂里向》的创作灵感。其通过原汁、原味、原创的海派滑稽喜剧,讲述了一条老上海弄堂永乐里的几户普通人家,几经时代变迁的经历与人情冷暖,唤起观众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故事以一场弄堂生活的群戏展开,钱程饰演的主人公于国庆的一生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他在弄堂里跌跌撞撞,和千千万万个住在弄堂里的上海人一样,经历了挫折与磨难,仍坚定地为理想拼搏奋斗。每个配角甚至龙套身上也都包含着时代的缩影,陈思清饰演的兰珍,经历下岗潮,随着“4050”工程的开展从纺嫂变身空嫂;大家住的时候天天想着怎么搬出去,真要拆了又舍不得,上海的旧里改造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有了柔性化转型,永乐里等一大批老弄堂得以保留,一批居民也重新回到这里,继续他们依依不舍的弄堂生活。
相比上滑此前几部原创作品,《弄堂里向》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加入大量滑稽戏和戏曲的唱腔曲牌,青年作曲家曹勤升的加入,使传统的滑稽曲调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陈思清演唱主题曲将老上海的浓浓韵味娓娓道来。
当舞台换景时,观众会发现,舞美设计唐琦采用了滑稽戏里罕见的360°转台加框架结构。两面是群戏场面的弄堂小巷、一面是于国庆的屋里厢,还有一面是于国庆工作的房管所。1比1的石库门实景再现,让观众清晰地看到老上海石库门独有的格局:亭子间、灶披间、阁楼、晒台、老虎窗……
1984年至2019年这个时间跨度中,各个年代的流行元素和时尚标签也一览无余:线衫线裤、喇叭裤、回力鞋、卷发筒、凉拖鞋、尼龙袜……就连剧组人员都不禁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时尚穿搭。舞台的道具也无一不体现着主创团队的精心,随着年代推移,墙上的挂钟、床上的床单、桌上的水杯都会进行更换。道具师王斌实地走访弄堂居民,办公桌上的文件夹、钢笔和贴着速溶咖啡贴纸的茶杯,以及热水壶、印花搪瓷痰盂、樟木箱、永久牌自行车等,都是他花费心思收来的老物件。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