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一座宏伟建筑已在滴水湖旁静静等待——上海科普黄金“大三角”的最后一块版图即将拼上。就在今晚,上海天文馆将首次亮起璀璨灯光,上海天文馆标志也将发布。
场馆施工进展顺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叶叔华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开始梦想建造一座上海天文馆;上世纪90年代,她和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一起向上海市领导建言:上海应该有个科技城,里面包括各种类型的科普场馆;2010年世博会之后,叶叔华院士再次倡议兴建上海天文馆。最终,经过多次论证,上海天文馆项目于2014年初获得市发改委立项;2015年9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2016年11月8日奠基并正式开工。
自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由于工程复杂,施工单位上海建工七建集团充分利用BIM技术,合理有效布置支撑体系。同时,在构件安装过程中对每个构件分段点的三维空间坐标进行全程跟踪放样,确保安装的施工精度。去年6月12日,上海天文馆所有钢结构工程顺利收尾;今年1月24日,又完成了主建筑及附属建筑的结构验收、钢结构大悬挑卸载等重要关键节点。
设计体现天文理念
上海天文馆位于临港大道与环湖北三路口,总用地面积5.8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余平方米,包括一幢主体建筑和一米望远镜、太阳塔、青少年探索营等附属建筑。
上海天文馆建筑设计体现了“天体”及“轨道运动”的概念。建筑体以弧线始发,一系列螺旋带状物围绕整个建筑,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体作为建筑内三个“天体”处于动态轨道关系之中,使得建筑通过太阳光影的变幻,成为一台可以展示时间的天文仪器。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还设计了4条螺旋形步道,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着星系的旋臂,并与外围的“星空之境”公园自然融合。此外,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也已完成整体规划设计,主展区分为“家园”“宇宙”“征程”三个部分。
近年来,科学界天文新探索层出不穷:月球背面首次迎来人类着陆探测器嫦娥四号,为黑洞拍上首张照片更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2021年上海天文馆择期开馆后,丰富的陨石、文物和航天实物,将带领参观者感受星空、分享发现、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本报记者 郜阳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