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目前优势、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安倍在选前高调表示,此次选举的“胜负线”绝非一般的战胜对手,而是划出两条高位标准线:第一是要执政联盟赢得改选的121席的一半,证明不是靠着已有的优势,而是获得了新的“信任授权”;第二是要求自民党本身要获得改选席位中的57席,再加上未改选的65席,即可不依赖公明党就单独过半。如果实现,这将是自民党自1989年以来的首次“大胜”。虽说抬得越高、摔得越重,但安倍似乎偏爱通过“人为提高难度”来进行政治赌博。
如此高调究竟是为什么?日本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尽管安倍一直避谈修宪,将此次选举打造成专心针对“安倍经济学”的信任投票,但谁也不信他不会将胜选的资本拿来推动修宪,充其量不过是为了“暗渡陈仓”,以避免引发争议、妨碍选情而已。因此,日媒更是替安倍划出了第三条线,即朝野修宪势力能否获取保证修宪的三分之二多数。
就结果来看,执政联盟可谓大胜,共斩获了69席,比原计划61席的目标超出8席,将参院席位由原来的135席增至145席,进一步扩大了优势。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却是因为公明党表现突出,一举拿下史上最多的7张选举区票,将自身席位扩展到25席;相反,自民党仅获55席,未能达到安倍设定的目标,这也意味着自民党依然未能单独过半,象征意义大打折扣。面对结果,安倍也只能表示“安倍经济学”获得国民的理解,还不能将其视为一张可以为所欲为的“信任支票”。
然而,虽然安倍的政治操作未能如愿,但修宪之事似乎“呼之欲出”。这是因为修宪4党在此次选举后在参院的总席位为161席,虽然这距离三分之二的162席仅一票之差,但考虑到无党派议员中有4名公开表示支持修宪,因此修宪一旦提案,在参议院大可一路绿灯。此外,在投票当日才明确表示“不希望被视为赞成修宪”的公明党,在选后的态度也暧昧起来,党代表山口那津男表示,“考虑到冷战已结束,(修宪和护宪)的区分完全失去意义。”这种发言不禁让人怀疑,公明党在修宪问题上的谨慎态度是否只是一种选前策略,它根本无力、甚至无意阻止安倍的“修宪暴走”。不管是对于日本国内、还是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此次选举暴露出的日本政治走向,着实令人忧虑。 肖河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