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意外的“脱欧”小镇
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北安普敦郡科比镇算是英国“学历最低”的地区之一。2011年人口数据显示,这里读过大学的人口比例只有14.9%,在英国排倒数第三,仅次于诺福克郡的雅茅斯和埃塞克斯郡的堡角。
科比镇居民山姆·博日奇聪明又有上进心,但他早就发现正统的学校教育不太适合自己,背课文和参加考试他都不喜欢,所以早早就辍学参加工作,成了一名工程师。如今他21岁,正准备和两个朋友开一家网页设计公司。他虽没念过大学,但也因此避免了很多大学毕业生背负的学生贷款。
博日奇没有参加6月23日的“脱欧”公投。他的父母是塞尔维亚人,当年带着4岁的他去到英国。两位老人一直劝他去投票,表达自己政治诉求。可他说自己太忙,没功夫研究“脱欧”的利弊。他说,反正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不会影响他的事业前景,“我还会继续做现在做的事情”。
公投结果出来后,分析人士指出,除年龄、阶层和居住地外,受教育程度也是决定英国人支持“脱欧”或“留欧”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英国2011年人口普查中大学毕业人口比例最低的30个地区中,有28个地区的多数人选择“脱欧”。科比镇也不例外,64%的人选择“脱欧”。而在大学毕业人口比例最高的30个地区中,29个地区选择“留欧”,包括68.4%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大学毕业生占47.3%的剑桥、42.6%的人念过大学的牛津等。
阿什克罗夫特勋爵在公投后展开的民意调查也说明了同样的趋势。这份民调采访了12369名投票者,统计显示拥有大学学历的投票者中有57%选择“留欧”,而中学以下学历投票者则多数支持“脱欧”。
眷恋“过去的好日子”
受教育程度高低与公投选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至少部分“留欧”派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事后指摘对方阵营说,不少人支持“脱欧”就是因为他们“没文化”。
然而,统计数据有时并不能说明一切。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到访科比镇,希望从居民个人故事中验证这种说法的准确性,却发现现实中存在的因素纷繁复杂,不能一概扣上“学历低”的帽子。
首先,“没上过大学”并不一定等于“知识水平低”。
就博日奇来说,他确实没上过大学,但他是个受过专业培训的工程师,就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言,显然无法被归类为“没受过教育”群体。他选择缺席公投,和他的年龄也许有更大关系。公投结果显示,年轻人多的地区投票率更低。
其次,支持“脱欧”者居多,可能和当地社会环境更有关系。科比镇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曾长期倚赖钢铁产业。当地人不需要大学学历就能在当地钢厂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技工工作。通常,年轻人读完高中可以进斯图尔特-劳埃德钢厂当学徒工,接着,可以进入英国钢铁公司的工厂正式谋职。在过去,这就意味着一辈子的“铁饭碗”,日子可以过得相当舒服。
钢铁产业红火时,很多苏格兰人涌入科比镇找工作,这个地方因此有了个绰号——“小苏格兰”。至今,科比镇每年夏季都会举办苏格兰特色的“高地聚会”。
不过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初,钢厂开始纷纷倒闭,科比镇失业率飙升。经过产业转型改造,科比镇经济渐渐恢复生气,如今仍是个制造业重镇。但这里的年轻人就业不再像过去那么轻松了。
在科比镇集市,有一家夫妻店“简的糖果铺”。女店主珍妮丝·泰勒现年69岁,丈夫巴里·泰勒76岁,两人年纪虽大,但经营这间小店还是得心应手。经常有学生放假时进店里来问有没有打工机会,但每次都失望而归。“我挺替他们难过的,”女店主说。
夫妇俩都投了“脱欧”票。对妻子来说,促使她选择“脱欧”的关键是移民问题。她说,涌入英国的移民真的太多了。至于苏格兰地区是否会受到鼓励、再搞一次公投脱离英国独立,她倒不是太在乎。丈夫则怀念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之前的岁月,他觉得那时候的日子比现在好过多了。“当年你想换工作就换工作,很轻松。”退役后直接进了钢厂的巴里说。
公投引发的学历歧视
对巴里这样掌握多种谋生技能的人来说,所谓学历高低影响政治表达的说法毫无道理。
妻子珍妮丝也同意司法大臣迈克尔·戈夫的说法:英国“专家太多了”。她不信任那些宣称“脱欧”会影响英国经济的精英们。“我觉得他们的日子过得比我舒服,他们有工作,有安全感。对老百姓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她说,“再说了,他们说的也不总是对的”。
一些分析认为,“脱欧”公投折射出英国社会意见割裂状态,按学历分层似乎过于简单粗暴。
还有一些人担心,围绕“学历决定态度”的争论中,出现了某种“歧视”倾向。比如,当公投结果开始明朗后,“脱欧”阵营的积极分子马克·华莱士表示,他的“脸书”个人主页涌入了大批失望而愤怒的“留欧”支持者,他们的留言充斥着一股对“文化水准不高”的贬斥。
在室内集市外,47岁的马克·黑尔坐在墙头,卷了一根香烟。他年轻时当过石匠,也做过印刷工,但过去几年日子分外艰难。“我没工作了,挺糟糕的。我办了病休,最后变得一团糟……”
黑尔投了“留欧”。8岁和家人迁居南方之前,他住在苏格兰地区。2014年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留英”阵营口号是“在一起更好”。黑尔支持苏格兰留在英国,也希望英国留在欧盟,因为“在一起更好”。
黑尔觉得外界夸大了学历对投票决定的影响。“他们想营造出一种工薪阶层集体‘无意识’的印象。我不觉得是这样,明明是各级政府管理失当才造成现在这个结果。”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