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为了解决外墙渗水的顽症,搭起了脚手架,希望雨季前完工。可惜一拖两个月,自己烦,更为脚手架占了邻居的门口、阳台而不安。
那天,不意与邻居小王碰上了。我忙不迭地致歉:约定两周的工程拖了两个月。不料,她连说没关系,还一个劲夸奖“你家的装饰材料很好看哦……你们家很有文化……种的花也与众不同”等等,夸得我一头雾水。回家说与内子听,她也不解。我想总不会有人无由地赞美你的,莫非有事相求?弄堂小市民的逻辑开始影响我了。想了一夜,忽然开朗,原来是我开工前特别给邻居发了短信,将工程情况告知后,又加了一句:多有不便,敬请芳邻谅解。就是“芳邻”两字让邻居倍感被尊重,也让我家被美誉为“有文化”了。
人际交往尊重为先,话要说对,也要说好。
既然“芳邻”是个好词,我也就去刻意查查出处。一查,顿喜:唐初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佳句。上句是说“自己并不像谢家子弟那样的杰出”;后句是说“孟母三迁就是为了找到好邻居”。史书记载,谢家子弟中出了谢玄,在淝水一仗打败了苻坚,即有名的“淝水之战”,从此谢家以重视子弟培养而扬名后世;而孟母三迁,目的就为生活在高尚社区可以培养出好子弟。其实王诗人通篇是自我表扬:咱家就是“王谢”家族一样的青年才俊辈出的读书世家,我家周围都是饱读诗书的好邻居啊。
家有装修,自然探究的人多,一般邻居都会先报上自己是几号的,这恰恰是一种有礼貌的交往。最直接粗鲁的就是问:“你是哪年买的房?几手房?子女买的还是自己买的?”这样的邻居了无趣味,你碰到一定落荒而走哦!而前园那户中年夫妻邻居,有个坐轮椅的老人,他们常常推着老人晒太阳,自己动手变着法子将院子都铺上草、种上花。
其实大家都想有个好邻居。但首先自己要做个好邻居。做好邻居又难又不难,平时客气寒暄,行为举止有规矩,而绝不因为你家的车好,你种的花草贵,就会得到尊重。现在的小区住户都来自五湖四海,你不能做“膀爷”;小孩老人经过,一定要礼让;有了新的花草乐意与邻居分种分享;如要麻烦邻居,则必先谦问尊姓,但不主动入室探幽……我家呢,没在小园的围墙上加门,原因是出洋旅游看多了,那边的很多人家没有围墙,是方便路人讨水问路。墙可以阻挡外人加入,但更是心里上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也是一种自我封闭。小区原来就有保安,闲人不入的。至于邻居么,来要个花种、遛个狗,当然很友善,大可不必加门自闭。敞开心扉的自信、感恩和友好是快乐之源。试想,一个不爱邻居、不与陌生人答话的人家,即使精筑禅室茶堂,也不是一种友善的态度,仅仅是包装自己而已。任何功利地计较得失,恰巧盛不下这份天真和善良的福分。
有则故事,说是古代某君购了宅院,特意请来风水大师勘察装修方案。他们走到后院时,发现有鸟飞起。某君不走了,对风水大师说,后院有果树,有鸟惊飞必是有小孩子在偷果子,若突然进去,一定会吓到孩子,若孩子从树上掉下来就不好了。听罢,风水大师恭敬地冲着某君拱手说:府上我不必再看了,您在之处,都是吉地!呵呵,你的家你做主,先有芳邻心,则吉人自住吉地。
“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你的德行到了,你的庭院必产玉树,你家子弟自然会秀木于林。叫声芳邻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