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不能言颇可人——若能巧用印章技法,在方寸玉石间篆刻数字,或显尽至高无上之君威,或抒尽心中无限事,那就更令人爱不释手了。
印章,最初诞生的时候叫“玺”,是我国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门类。古代典籍中关于印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货贿用玺节。”这个“玺节”就是后世所称的印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作出了天下第一玺,上琢有“五螭相盘钮”,下雕“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鸟虫篆体印文,透露着开国君王的一股霸气。玉玺、官印承载着权威象征延续了下来。而在漫长的岁月浸润中,伴随着中国书法绘画的长足进展,于鉴藏书画目录、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从最初仅作为“持政之物”,慢慢成为供文人与士大夫把玩的艺术品。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起来。
真正掀起“印章”潮流风的,当属明代国子监博士文彭。据说,他在南京任职时,某日偶遇一位卖青田石的老汉,或许出于对老翁的怜悯、对石头的敏感,他一下子买下四筐石头,回家迫不及待锯开一看,不禁大喜,灯光下奇石晶莹剔透,成了一方方晶莹夺目的图章,其中质优者,就是半透明的“灯光冻石”;稍差者,也是当时的老坑矿石。自此,青田、寿山等叶腊石开始引入印材的行列,原先作为铜质请人铸凿印章的做法被文人们放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铜印时代,进入了以文士为主体、个性为特征、名家辈出的石章时代。
当代的印章艺术雕刻,主要体现为纯手工的印面篆刻、印边微雕,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受到国内外爱好艺术人士的青睐。印章艺术雕刻因其制作技巧和欣赏价值,镌刻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传统美术领域浓墨重彩的一页,如今已成为重要的“非遗”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