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携手“双城融合”
“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在苏州人的眼里,这棵“大树”就是上海,这株“碧螺春”就是苏州。
借势上海,错位发展。这是苏州在30多年改革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城市战略定位,也是苏州在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上强势崛起的重要秘诀。
在上海这棵“大树”底下,苏州这株“碧螺春”实现了几度关键性的拔节生长。上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中闪烁着无数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的智慧光芒;上世纪90年代,苏州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招商引资借助的王牌之一便是“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
“苏州以制造业见长,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采用新加坡的模式,经过20多年的积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东南大学周琦教授看来,上海则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金融业、商业、服务业、港口运输业等方面表现极为突出,“两者进行产业、人才、空间的互补,能进一步促成‘前店后厂’的格局。”
不过周琦也提出,苏州和上海的双城融合路存在“拦路虎”,他说,“两个城市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被人为割裂了。批复中‘深化与上海市的协调发展’的指示,有降低行政区划限制的趋势,后期应该会在政策等方面,更积极地为双城融合提供保障。”
苏锡常都市圈“齐步走”
“统筹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在国务院对苏州城市规划的批复中,“苏锡常”城市圈又一次被点名。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自启动建设以来,苏锡常三市强强联手,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成绩突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苏州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龙头企业,虽然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但是在人均产值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常州和无锡。”周琦认为,无锡和常州可以以苏州为样本,学习苏州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的经验,尤其要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示范。“产业的升级更容易带动外地人口流入,就业岗位的增加,让常州和无锡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