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舆论纷纷猜测,“身体不适、无力承担国事”不过是天皇场面上的话,内里却是表明要与素来不喜的安倍首相“割席断义”,断然不愿被后者用作复活军国主义的招牌。作为日本保守主义者眼中的“现人神”,明仁天皇此举自然让安倍内阁一时失了方寸,隶属于首相、负责管理皇室事务的宫内厅甚至一度做出了“天皇退位不符合典章”的反应。
回顾日本历史,天皇退位之事可谓不胜枚举。退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为政治原因被逼无奈,大凡武士首领一旦新得天下,惯例会迫使天皇退位,另立与己关系密切之新君。此种退位,不过是天下通行的权术。第二类则颇有日本特色,那就是天皇主动退位,自称“上皇”,一举摆脱笼罩在天皇一职上的枷锁,独揽政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天皇的神圣性是与其职务,而非个人密切相关的。作为“天照大神”的子孙,在成为天皇之前,作为皇子虽然也属尊贵,但是并无太多神圣之处。而一旦从天皇一职退位,其神圣性也就移交给了下任。
从实的一面来说,日本天皇制建立不久即为外戚利用代代联姻牢牢把握,日本皇子的抚养都在母家,一旦即位,年幼时外祖则称摄政,成年又为关白,总揽大权。长此以往,皇室为夺回主导权,终于想出了在天皇壮年时退位,以“上皇”为天皇后盾的招数。此外,“上皇”若是出家,则又会被称为“法皇”,因此一朝之中,甚至会出现“三皇并立”的现象。固然各位天皇、前天皇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内斗,但是总体而言却是巩固了皇家的实力。
从虚的一面来说,天皇在日本民众看来拥有“神性”,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不宜陷于琐事”的麻烦,只能“统而不治”。平安时代的天皇看起来尊贵,但权柄完全操于臣下之手,虽然不会动辄得咎,甚至能避过挑起战争之责,但到底是“名器假于他人”。相反,一旦退位成为“上皇”,就可以亲自处理“凡间俗事”,不用再顾忌“不宜干政”的传统。
对于此次明仁天皇流露退位意向,有人透露,天皇受限于国家象征的立场,凡事只能避免做出直接评述,而一旦退位,也就终于能表露作为个人的自身想法。以此观之,虽然世事变幻,古今天皇之行事却仍有异曲同工之妙。
肖河(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