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让芭蕾舞人才培养方式也面临转型,德国慕尼黑芭蕾舞团伊万·里斯卡强调,不能只通过网络视频学习芭蕾舞;前莫斯科大剧院首席演员安德里斯·列帕则呼吁芭蕾舞者要从历史中汲取能量,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舞蹈人才培养太不看重基础教育了,总爱拿文凭论高低,你就算读到博士,不在舞台上跳,又怎么可能成才?”
或许是有感于上海国际舞蹈艺术中心给人带来的震撼,赵汝蘅在论坛上一再提及:“有了非常好的硬件,软件就一定要跟上,软件无非两个:人才和剧目。”要提升中国舞蹈的水准,就要“出人出作品”。
开幕演出的两场“炫舞之夜”让人看到了上海芭蕾舞团人才培养的成果,看到了团员们的成长,也看到了中国芭蕾舞和世界存在的差距。赵汝蘅说,要拉近这种差距就得从舞蹈的基础教育做起:“我们现在恰恰最不重视基础教育,总是把目光盯在学位上,读完硕士读博士,好像有了学位就有了教人的资格,然后他们的学生继续延续拿文凭这条路。”
过分看重文凭或追求技巧其实也是一种名利心的表现,赵汝蘅呼吁中国的家长应当放下名利心,重拾舞蹈的传统基础教育,“只有用心才能跳好芭蕾。”她希望从基础教育抓起,脚踏实地地推动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强调:“芭蕾舞的人才,不单单是跳舞的人才,我们现在最缺的是好编舞和好导演。”在辛丽丽看来,出人才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急不来。需要通过很多双慧眼去寻找,要给予平台土壤、雨露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