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曲随风难飘散
邱辛晔
  ◎ 邱辛晔

  世界突然被鲍伯惊到,全球作家圈子一片哗然,以为鲍伯非正统文学圈中人物,其作品不过是些许歌词,美国民谣,其登音乐殿堂名正言顺,而作为作家,一向以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为正宗的诺奖,竟然有此举措,实在费解。有人甚至说,诺奖把分类搞错了。但也有喝彩一方,评论家、诗人以各种语言纷纷写下感言和评价,甚至翻出旧作,宛如表态。比较折衷(滑头)的说法来自纽约时报:虽然迪伦的歌词常被誉为最具文学性、最有影响力的现代诗,由于他的作品并非小说、诗歌或短篇故事等传统文学范畴,他能获奖令许多人惊讶。有趣的是,一些华裔诗人把鲍伯获奖看作是用通畅明白的民歌对晦涩难解现代诗的否定,颇有出了一口郁闷已久恶气的感觉。

  争议之源在对于诺奖,尤其是和平奖、文学奖,有理解的误区:评奖被视为如同体育比赛,评上的赢了,其它的是输家——而且更惨,没有老二。在我看来,诺奖其之被看重,除了获奖者本身的成就,其加权实来自于参赛者、围观者的热情和投入。就这次文学奖而言,鲍伯的现代诗确实不错,而且“入围”多次,但不存在和其它诗歌风格比较而一论高下的问题。从艾略特的《荒原》到北岛的现代派诗歌,如何拿来与民谣为基础的歌词作比较、论胜负?

  就诗歌本身而论,鲍伯是歌词作者,他的诗并非和大多数现代文人诗那样,是阅读和朗诵的;这就决定了其“白话”的风格:每一句让人听得明白,各句之间连贯明确;歌词和民谣的曲调、节奏必得配合,推波助澜。再“伟大”的纯文学诗词,无论其意象、哲理多么深奥致远,天生都不合适作为歌词——除非脱胎换骨、取其精髓而化之。与一般的歌词相比,鲍伯走得更深了一步,他的歌词达到了诗的境界,文字讲究文学性和意境,即使是中文翻译,据说不过二十来首,读来都有“关关”的真情和简白之美。

  更进一层说,与其说是鲍伯诗歌出色,不如说诺奖评审者今年的审美观念获胜。对,就是在“今年”,仿佛面对李商隐、李煜与元白诗歌,今年看上了“卖炭翁”,而多少年其青眼有加者,可多在“锦瑟无端五十弦”呢!是否还有其它可能令其灵光乍现的因素?

  在多种诺奖之中,文学奖与和平奖一样,并非高雅单纯得如在象牙之塔。历史老帐自不须翻遍,瑞典的评审们也是食人间烟火的。鲍伯的歌词文学成就之外,最大的影响力就是上世纪60年代西方青年反战的力度。那首《随风飘散》把青年人的迷茫、无奈、哀怨,唱的如痴如醉——假如你去看录像,想象现场气氛,也许能从鲍伯眼神迷离、吐字含混中体会到什么是迷茫、反抗的一代。他是左派青年的代表;他的文学是通过演唱传播的。

  在上海长大、来美国快三十年的我,一直喜欢“随风飘散”的忧郁曲调,以及那一众歌手的特立独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一曲随风难飘散
她的文字境界,属第一乘
格非笔下的爱情
新书推荐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一曲随风难飘散 2016-10-23 2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