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糖:被传染的甜蜜与苦涩
杨东晓
  ◆ 杨东晓

  从17世纪中叶开始,加勒比海产出的蔗糖,成为英国自王室至贵族餐桌上最昂贵最时尚的用品。在此之前的年代,砂糖这种昂贵的东西只在药店里出售,并被认为能医治从眼科到胸科的许多疾病,还有说不清的淋巴病和体液病。在英国,只有王室、贵族才能在没病的时候享用砂糖。因此,蔗糖变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但随着世界贸易的开展,糖逐渐进入日常百姓之家,也正是由糖开始,揭开了一场长达三百年的重新构建世界商业秩序的序幕。

  从高贵到流行

  最先引发对糖的偏好的是英国王室——在王室的餐桌上,如果不能出现上流社会喜爱的糖品,则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英王詹姆士一世在17世纪初期,废除了按身份等级来消费的规定后,“有能力过奢侈生活的人就是上等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进口奢侈品的需求便爆棚起来,茶、糖、烟草成为最受欢迎的舶来品。除了王室和贵族,只要是有钱人,都尽量用砂糖给自己装点门面。1650年,牛津大学出现了一间天使咖啡馆,咖啡馆成了将砂糖与英国紧紧连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咖啡的饮用和茶一样需要放糖。所以糖逐渐从上层社会流入中产阶层的生活,再进入百姓之家,使英国成为一个“吃糖大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中叶,开始在加勒比海和巴巴多斯使用黑奴种甘蔗,“护国主”克伦威尔把东印度公司改制为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为了排挤在海上贸易重量级国家荷兰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他还制订了《航海法》并不断修订,作为英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一直用了二百多年。

  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中,英国处在世界中心位置,这样的参照系下,中国和加勒比海放到地图的两端,欧洲和亚、非、拉连成了一条贸易纽带,而英国就是纽带的中心。牙买加自17世纪后半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砂糖产地,英国把生意做到欧洲以外之后,自己也成为殖民帝国,这场由贸易带来的变革被史家称为“商业革命”。英国就站在商业革命带来的世界构架的中心位置,并由此形成了“近代世界体系”。这场贸易进行了一百年的时候,英国从殖民地进口的砂糖量是法国的八倍至九倍——法国人饮葡萄酒,而不是加糖的茶。如此巨大的市场需要,使得英国砂糖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相应的需求还有保持英伦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银糖盒、银糖罐、银糖筛、银糖篮、银糖镊、银糖夹以及当时最高级的玻璃糖罐。1773年英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各种商品之中,砂糖就占了四分之一强。(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英国人将对糖的热情以及对糖所代表的高贵的崇拜,带到了他们的殖民地和新大陆,只要英国国内流行什么,在殖民地和美利坚都能找到,这也是使美国成为糖的消费大国的原因之一,那些种植园园主都想把自己打扮成英国绅士。仿效英国绅士的生活方式,用英国流行款式的瓷器和银器盛放茶叶和蔗糖,成为有教养的标志,也是殖民地上流阶层的象征。

  在殖民地上大发其财的英国人,把孩子送回英国上学,让其接触上流社会。这些种植园主出身的暴发户渐渐变成新贵,进而影响得国会议员围着他们转,一位种植园主还当上了伦敦市长。川北稔记录过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些靠砂糖牟利、成为大富翁的种植园主过着堪与国王比肩的奢靡生活。乔治三世是个强势人物,他在18世纪下半叶缔造了一个强化王权的时代,然而当他在路上看见擦身而过的种植园富豪的马车时,带着饱受刺激的表情向同车的首相兴师问罪:“彼得,关税是怎么搞的!关税!”

  美利坚为糖夺国

  美洲种植甘蔗,是从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时期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下,一些有关和无关的人都被牵扯到航海带来的机遇里。在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利坚,因为英国移民的关系,糖成为不可缺少的奢侈品。

  但美国能种甘蔗的州并不多,发展到19世纪也只有七八个。造糖自给是远远不够用的,这就使美国成为糖的进口大户。工业化的到来,带给美国制糖业的机遇是进口粗糙的红糖,再炼成精细白糖出口他国。

  《外国史略》中说对英国每年进口糖约三百二十四万石,纳饷一千四百八十四万两,其质最粗,英人磋磨之,乃精且白。这一时期英美都是这样靠先进的机械化制糖,进口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将自己由糖的消费国变成了出口国。在手工业和工业化、粗加工和深加工之间,赚取巨大的收益。

  如何获得大量的糖,并把持糖的制造和销售,成了欧美政治家和商人共同的课题。身处地广人稀几面环海的北美大陆,美国自然比英国有更多的自然便利。

  美洲大陆上的新移民,很快就发现了离旧金山三千八百公里以外的洋面上,有一个盛产甘蔗的群岛,吃苦耐劳的中国移民正在这里用他们古老的石臼和铁锅造粗糖。当然,这些中国最早的夏威夷移民也没有想到,他们在距离关山数千公里之外的太平洋小岛夏威夷上的生产和生活,不仅带给美国充足的糖源和贸易收入,还导致了夏威夷王国的灭亡。

  1802年,中国人最初登上夏威夷时,这里长着茂盛的甘蔗,但是岛上的人并不懂得榨汁制糖。中国开拓者用家乡带来的最原始的石臼糖碾和熬糖锅,在夏威夷群岛的兰尼岛上炼起了有点泛黄的粗糖。这里丰富的甘蔗资源引来了更多的华人和白人。而白人一来就是开设大规模的机械化糖厂,并很快淘汰了华人的手工作坊。

  夏威夷制糖业的第一次机遇是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使糖价长了五倍,欧美人立刻逐利而来。1876年,夏美两国签订了蔗糖免税进入美国的条约,这无疑给岛上的制糖业打了一针兴奋剂。中国人陈芳开始收购岛上的糖厂、蔗田、先进设备,并从中国招募了上千华工,建起当时最大的糖厂,为他日后成为华侨中的第一位百万富翁打下基础。从这一年开始,夏威夷政府开始向亚洲国家大量招募劳工。

  1891年,利留卡拉尼继承了兄长卡瓦卡努的王位,成为夏威夷的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见多识广,她年轻时游历欧洲,思考并研读过欧洲各国的宪法,她曾想在自己的岛国颁布一部夏威夷大法以抗衡美国,但是来自欧洲和美利坚的白人商团不同意。在他们看来,新王法有可能影响他们在全球的食糖贸易,断了他们的财路。

  1893年的1月,由一百多名美国人,那些商团的会员手执火枪与前来支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里应外合,占领了女王的王宫,推翻了这个家族对夏威夷九十三年的统治,女王曾带着夏威夷土著联合签名的文件到美国国会去请愿,但等待她的却是被软禁在岛上。美国人又经过了五年的“努力”,终于将夏威夷这个出产蜜糖的花园,变成了美国的一个地区。

  较之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同在夏威夷生活的这位中国香山梅溪人氏还算幸运得多。陈芳比女王还大十三岁,1849年二十四岁的陈芳到夏威夷当学徒时,未来的女王还是一位头戴花环的少女。后来,陈芳和女王有了点姻亲关系,这位食糖实业家兼巨贾曾出资把他夏威夷妻子的义兄卡瓦卡努推到了夏威夷第七位国王的位置上。自己也因之成为枢密院议员。光绪皇帝在1881年又钦命他为中国驻檀香山总领事。卡瓦卡努国王到中国访问就是陈芳赞助的,他还安排国王会见了李鸿章。

  由于陈芳身为中国驻夏威夷领事馆总领事的缘故,夏威夷华人从此可以享受领事保护权。夏威夷王国还通过了多项保障华人权益的法案。陈芳并没在白人商团的政变中受到太大的损失,因为他在利留卡拉尼登基前一年,就变卖家产,并将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十万美元的家产带回了中国,开始了造福乡梓的又一个阶段的生活。(摘自《人文春秋》九州出版社 2016年7月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糖:被传染的甜蜜与苦涩
傅海澜传
同和里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糖:被传染的甜蜜与苦涩 2016-10-23 2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