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是跨越国界的
“同志”,时下从网络到民间,似乎一提及这个称呼就有些“异化”,但它却成为昨天热烈的读书会的“关键词”。主讲嘉宾、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陆旸介绍,中国共产党早在一大党纲里就明确,所有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此同志之意即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称谓就如同一面神圣的旗帜,鼓舞和激励着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经受住长征的生死考验,迎来革命的新局面。
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同志关系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另一位主讲人、新民晚报编辑吴健介绍,无论随红军行进过一段路程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还是写就名篇《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记者斯诺,他们更准确的身份是“朋友”,而真实参与长征战斗的外国同志却鲜少提及,比如毕士悌就是其中杰出的人物。
长征岂止在战斗
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读书会上,许多市民对这些长征中发生的战斗耳熟能详,但两位嘉宾却另辟蹊径,和大家交流起另一个战场的“长征”。陆旸谈到,红军不光是战斗队,更是一支宣传队,工作队,长征在斯诺笔下被形容为“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有道理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了对外宣传真实的红军,1935年,党中央开完遵义会议后不久,陈云秘密返回上海,寻找同共产国际的联系,在等候前往苏联的一个多月里,他在上海撰写了追述红军长征的文稿《随军西行见闻录》,为了便于公开发表,他使用了笔名“廉臣”,借一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真实记述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经历。
被写满的笔记本
得知当天有市民读书会长征专场,很多读者为避免雨天路堵,提前1个多小时抵达会场。读书会气氛热烈活泼,在互动抢答环节,当嘉宾刚提出一个与朝鲜烈士毕士悌有关的问题后,69岁的胡阿姨第一个抢到回答权,她不仅准确报出答案,还骄傲地展示自己在讲座中记录得满满的笔记。当天上午风雨交加,她到达图书馆时衣服鞋子都淋湿了,但她觉得很值得,有收获,像胡阿姨这样认真听讲记笔记的热心读者不在少数。
已是第三次来参加市民读书会的汪卫平说,她是市民读书会的铁粉,此次讲座收益良多,让她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顶风冒雨前来的不少中老年读者精心着装,显示了对长征精神的尊重,有的夫妻还结伴而来抢到前排座位。静安区图书馆书记丰华英和她的团队为此次读书会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彭浦新村街道图书馆等都张贴了读书会预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还及时发布服务信息。参与活动的静安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告诉记者,来参加此次读书会的人都有一种对长征的“真爱”,这场小小的“风雨之约”,倒是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家体会到长征精神的可贵与可敬。本报记者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