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一夜爆红
这其实是一档2015年底已经开播的节目,所有演员都是年龄6到12岁的孩子,他们像模像样地表演经典影视作品如《刘三姐》《焦裕禄》《洪湖赤卫队》等。潘礼平颇有几分骄傲地说:“‘小戏骨’是多年积累达到的高度,单凭运气不可能做到。最新一期小演员们表演的《白蛇传》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新白娘子传奇》,两分钟剪辑版在播出后短短几天里点击量突破7000万,敏锐的视频网站火速抢购了版权,将88分钟完整版剪辑成五集更新,以会员制播出。截至发稿,非会员仅能免费观看一集,累积播放量已高达1.8亿次。
不是一蹴而就
虽然潘礼平没有透露具体的制作经费,但也坦言“小戏骨”跟时下大多综艺节目动辄数千万上亿的制作成本“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小米加步枪却也是经历了反复打磨。首先,由于《白蛇传》是第一个被编拍的商业题材,最初当执行导演提出这个方案时,潘礼平是否定的,考虑这是个传统爱情故事,不适合孩子。而后经过反复琢磨,他们尝试舍去爱情戏,发现故事依旧成立,还留下了中华文化传承的东西,比如骨肉团聚、恩情与亲情、法海的赏罚分明,人要怎么抵消自己的罪孽,都有很深的教育意味。“改出一个适合小孩表演的本子,我们很费了一番功夫。”
“毁专业”的人
潘礼平说自己是个“毁专业”的人。“《小戏骨》小孩演大片,又有人开玩笑说这次毁了表演系——小孩演这么好还要什么表演系呢?”说完这个地道的湖南汉子笑出声来,他说:“电视不要搞成神秘、搞成专业,它就是从大千世界人生感悟中发掘趣味,直接面对大众的,所以要超越节目思维、超越电视思维。”
争议在所难免
高关注度同时带来争议,欣喜者以为,剧中孩子的演技不俗,足以让时下当红的“鲜肉”明星汗颜;与之对应的质疑声则认为,节目无非是让孩子刻意逢迎成年观众好恶,消费童真。还有人指出,“网红”的特性是速红速朽,新鲜感过后,《小戏骨》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但潘礼平对此并不在意,他恳切地答复记者说:“《小戏骨》的模式是艺术形式,是表演上的创新,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的。只是要注意导向问题,始终坚持对青少年有正面意义,少儿不宜坚决不能搞。其他的争议在我看来意义不大。”潘礼平表示自己和团队会坚持社会导向为先,“我们不会为了市场而市场,比如眼下网络上呼声很高的《红楼梦》《梁祝》肯定不会拍,一个是爱情,一个是消沉。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花木兰》《西游记》《射雕英雄传》,从中选择大情大义、家国情怀的正能量部分来实现。”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