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青海湖畔》就举行了首映式。大部分观众在放映结束后都没有离场,用掌声表达了对导演秦怡的敬意。
“真正的电影人应该考虑‘给人们看什么’,而不是人们要看什么,我们就拍什么。”不自傲,不盲从,正是秦怡本人和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这部电影唤醒了众多电影工作者心中那份最初的感动。
《青海湖畔》剧本是秦怡花一个半月时间一气呵成写下的,共3万字。剧本源自一个科学家在青藏高原进行气象考察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在秦怡脑中萦绕了16年。在影片中,她将故事背景改成了修建青藏铁路,虚构了主角——攻克冻土难题的女工程师梅欣怡。写成剧本后,秦怡开始为影片的开拍、融资而奔走。93岁高龄的她还亲自出演老年梅欣怡,跟着剧组赴青海实地拍摄。
在高原上,秦怡坚持不用替身,每天12个小时都奋斗在片场。有些污泥浊水的地方连站都站不稳,秦怡只能在脚底下垫一小块板。有时忘记垫,一回身就走不动了。
从筹备、拍摄到上映的近3年时间内,最忙的时候,秦怡瘦了5公斤。她知道,作为演员,以自己的年纪,《青海湖畔》很可能是“封箱之作”。“我想写另一种形式的电影,想写一群人,他们有学问、有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遇过不少苦难,但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没让他们退缩,他们心里惦记着国家荣誉、人民利益。”
片中女工程师梅欣怡的性格和经历,也有着秦怡人生的影子。从影70多年,她见证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都吃过很多苦头,遭受过各种各样的苦难。”正因如此,“责任”两字始终伴随着她的从影生涯——无论是对角色的诠释,还是对电影理念的传达。
对于秦怡来说,这是她艺术和人生观的一次汹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