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现
来自西班牙的麦克2015年在视频网站YouTube开设了两档节目。如今,他已拥有十几万订阅者,视频播放量也达到千万级别。哦,对了,他今年刚满9岁。
在节目中,麦克和哥哥、表姐一起展示新买的玩具、做手工、玩过家家,还会分享学校趣事、假期活动等等。他爸爸说,最初做视频是麦克自己提出来的,这样也更方便与家人朋友分享生活点滴,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会收获这么多喜爱和关注。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懂得如何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随着网络的普及,他们的兴趣也从看电视转向玩电脑,越来越多像麦克一样的儿童视频博主便应运而生。
年仅5岁的艾伦科萨通过视频讲故事、做实验、打扮芭比娃娃,她的节目有22万订阅观众,累计播放量超1亿;7岁的尼古拉斯则跟爸爸一起开了一档名为“寻找宠物小精灵”的节目,教大家玩游戏之余还做足球评论,父子俩现在有4万名订阅者、600多万播放量;克里斯蒂娜从小看着妈妈在YouTube上教人做蛋糕,也耳濡目染有了兴趣,便开设了属于自己的节目。
还有一些做玩具测评的儿童视频,“小不点”视频博主全程不露脸,观众只能看到一双手在摆弄玩具。
视觉冲击
这些儿童视频何以获得这么大的关注度?
首先,定位准确。就像年轻姑娘爱美妆视频、妈妈爱育儿视频、二次元拥趸钟爱电游视频一样,小朋友当然也有偏好,讲故事、玩游戏、过家家总有一款能让这些人小鬼大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而对于为了给孩子挑选礼物而绞尽脑汁的大人们,这些视频无异于“雪中送炭”。
其次,童言无忌。儿童博主用自然、天真、不做作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大批同年龄段的小观众来说是巨大的吸引。通过评论留言,他们还可以跟心目中的儿童明星交流互动,不再只有动画可看。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如今儿童节目的缺失之严重,大人们用自以为俏皮的语言装可爱,结果只是东施效颦。
视觉冲击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孩子们总是更容易被明亮的色彩所吸引,所以在这些视频中,凡是出镜的东西,比如飞机、汽车、摩托车模型等小玩意儿都颇受欢迎。
此外,马德里的一家网络公司收集相关数据后发现,在2到11岁的孩子中,每天都浏览YouTube的约占七成。研究者认为,这说明儿童视频风潮不会昙花一现,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流行下去。
生财有道
持续更新一档视频节目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孩子虽然是主角,但由于年龄太小、知识储备有限,反而是家长要花更多时间帮助拍摄、剪辑并维持频道运转。这一过程中,金钱成本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像麦克的爸爸所说,小孩子对赚钱还没有概念,做视频可能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玩具。然而,站在父母的角度,潜在的经济收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动力。
YouTube允许视频博主通过平台竞价广告机制获取收益,平台与博主共同享有视频播放前的广告收益。但是,针对西班牙的YouTube用户投放广告的成本很低,而视频博主最多能拿到其中的一半。
显然,另一种折现方法能得更多。广告商直接与博主签约,后者在视频中推荐相关产品,也就是“广告植入”。儿童视频博主接到的广告多为玩具、零食、迷你厨具和服装等。
收益多少也取决于博主的影响力,越红赚得越多。美国男孩埃文专门对玩具和游戏进行测评,订阅者达300万,年收入过百万美元。
利弊皆有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只是作为消遣,那当一个儿童视频博主也无可指摘。孩子不仅获得了乐趣,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多渠道就业”的理念。有调查显示,约9%的儿童愿意在长大后尝试视频博主、电竞选手、社团经理等新新职业。但如果把兴趣变为一桩彻头彻尾的生意就大错特错了。同时,儿童博主不懂如何理财,收益如何支配往往由父母决定,未来可能导致亲子矛盾。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到底该不该让孩子频繁地曝光于网络?儿童教育学家何塞对此持否定态度。在何塞看来,儿童视频博主扎堆的现象太过疯狂,“家长们曲解了何为创造力、想象力和多元化”。甚至有些父母想靠视频把孩子打造成小明星,以此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
谷歌公司在西班牙的办事处规定,年满14岁才可以申请谷歌账号,有了谷歌账号才能在YouTube上开设专属频道。也就是说,“小不点们”的视频账号只可能靠父母来获取,既然如此,父母就更应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光顾着自我陶醉,视孩子的身心发展于不顾。
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