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街道区域内共有200多家安全生产企业和单位,“传统的观念是只要管好电梯、危化品和易燃易爆等单位的安全就可以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岳亮说,城市安全应该是“十项全能”综合运行体系,它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去年,漕河泾街道引入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公司,组建了一支由安全生产、消防、特种设备等专家组成的团队“把关”,制定了酒店业、物业公司、建筑施工企业、学校、人口密集场所、宾馆业等6大类安全运行示范单位评定标准。去年6月,酒店、建筑工地、住宅小区、学校等行业中具有代表性、安全管理基础较好的9家单位“入围”首批创建安全运行示范单位。
本以为只是一次例行的安全检查,让这9家创建单位没想到的是在初次评审中竟然被查出430项“不合格”。“初审的内容涵盖了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和消防等各个方面,我们共有18项没通过。”舒薏说,这让她有些措不及防。实业大厦是栋敞开式的办公楼,过去认为物业只要扫清自己这栋大楼的“门前雪”就可以,现在评审报告写得清清楚楚,红线范围内的门口小广场也是大厦的“责任田”。“一些预见性安全警示也必不可少。”初审后,实业大厦在楼里楼外做了地毯式安全检查,添置了近千个安全标识,对小广场上聚集的附近居民也制作一些友情提示的安全标识。
街道消防安监的负责人牟浩峰告诉记者,“审核中发现的漏洞既有制度的缺失,也存在硬件的不完善。”比照了评审标准后,这9家单位逐一整改,大多数“不及格”都一一“销项”,整改率近90%,像漕河泾实业大厦达到了100%。唯一没有通过验收的一家经济型连锁酒店主要是因为硬件设施的先天不足,“街道与酒店和房东沟通,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运行示范单位的评审不仅是在街道范围内树立可复制的‘标杆’,更是要改变固有的安全理念。”陈岳亮说,今年街道将整合菜场、医院、园区、化学品使用等单位,以首批示范单位作为参照来推广,消除安全运行的“盲区”,在街道区域内构织一张城市安全网。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