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车市如此开局,有春节长假的因素,有车购税退坡的政策性因素,有上年末狂销带来的透支效应。对这样的开局,业界是有所预期的,因而,只有结合1、2两个月数据综合分析,才能比较客观而真实研判车市形势,也符合市场变化规律。
● 小排量车市场微增
1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增速下降,销售158.8万辆,仅微增1.3%;其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仍在七成(71.6%),同比提增1.7个百分点。市场检验表明1.6升及以下小排量车是适合我国的国情车、国民车,竞争力强,受众面广。
● 重卡延续旺销态势
1月,商用车市场保持增长,生产29.7万辆,同比微降1.6%;销售30.1万辆,同比增长11.3%。客车市场依旧低迷,销售3万辆,下降35.0%。货车销售27.2万辆,增长20.7%,其中重卡延续旺销,成为1月车市亮点,销售8.3万辆,同比增长125.1%;重卡中半挂牵引车更火爆,销售5.6万辆,同比增长221.7%。
● 汽车出口两位数涨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月汽车(含底盘)出口7万辆,同比增长67.1%;出口值67.46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67.9%,继上月,实现整车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第3次双增长,且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汽协的车企1月份报交数显示,整车出口5.8万辆,同比增长31.0%。其中乘用车4.3万辆,同比增长53.5%;商用车1.6万辆,同比下降6.6%。
● 十强销量份额双增
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吉利、长城、华晨和江淮等十强企业(集团),1月合计销量和市场份额均为双增长。十强销量227万辆,同比增长1.3%,高出行业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十强市场份额九成,同比也提增1个百分点。其中吉利和广汽乘用车两家中国品牌车企,1月分别销售10.3万辆、4.63万辆,同比分别大涨70.8%和37.2%。
● 行业营收利润同增
去年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80185.8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6677.4亿元,同比增长10.8%。上汽等17家重点企业(集团)经效稳步增长,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06.30亿元,占全行业营收的45.4%;营收同比增长15.7%,高出全国行业平均数1.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653.35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54.7%;利润增速5.7%,低于行业平均增幅5.1个百分点。
● 乘用车增速微降
1月,乘用车产销207.2万辆、221.8万辆,产销同比增速双微降,分别下降4.2%和1.1%,增速低于汽车(总体)0.3和1.3个百分点。 四大类车型销售,SUV为88.1万辆,增长10.5%,但增速放缓;轿车为108.0万辆,微降3.0%;MPV和微客低迷,分别为20.6万辆和5.1万辆,下降21.1%、28.4%。
● 中国品牌比重微跌
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7.7万辆,环比大降21.9%,同比下挫4.4%;市占率44%,同比下滑1.5个百分点。其中SUV销售54.3万辆,增长15.2%,市占率61.7%,同比高出2.5个百分点;MPV销售18.1万辆,下降26%,市占率88%,也下降了5.8个百分点;轿车销售20.1万辆,下降13.9%,市占率18.6%,微降2.4个百分点。
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一直占据着市场强势地位,1月销售48.54万辆,环同比增长28.2%、8.4%,而其他外系品牌及其份额均有所下降。南北两大众各销售20万辆上下,雄踞乘用车企冠亚军。
● 新能源车产销遇冷
新能源汽车开局不红,产销遇冷,大幅下滑。1月产销6889辆、5682辆,同比下降69.1%、74.4%。其中纯电动车销4978辆,下降67.8%;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售704辆,下降89.5%。新能源乘用车销售下降66.2%,新能源商用车销售下降更甚,客车下降97.3%、货车下降74.8%。
1月新能源车显著下滑,主因有三:一是在售车型需推倒重审进入新目录,而新目录迟至1月下旬才出台,且车型数量较少;二是中央补贴有20%退坡,且规定地方补贴上限不得超过中央补贴额的50%;三是京沪广深等限购城市争购虽热但额度有限。 张伯顺